2008-12-23

集結號 - Assembly

半年前就從我老闆那得知這部對岸的戰爭片「集結號」,聽說背景是國共內戰(對岸拍的,勇猛的當然是解放軍,不堪的自然就是國民黨的「蔣軍」),也不知道會不會在台灣上映,一直忘了看、不久後也從硬碟裡消失了。後來聽說八月在台灣要上映,但沒啥宣傳、也沒聽到什麼口碑的狀況下,上映幾天就匆匆下檔、票房只有區區十幾萬。當我差不多快忘記這部電影的時候,突然聽說該片入圍金馬獎數座獎項,頒獎當天看到轉播,這部電影竟然拿下「最佳改編劇本」,而裡面的主角張涵予,也幹掉「投名狀」的李連杰、拿到今年的新科金馬影帝!看到典禮上的電影片段,激起了我想看這部電影的熱血,所幸我老闆讓我得償所望,得以一睹該片的內容。

在頒獎典禮上,請來了集結號的導演馮小剛當頒獎來賓,他一上台就揶揄自己,台灣認識他的觀眾不多,會認出他的,大多都從周星馳的「功夫」片頭,認出這位跑龍套、一開始就被「斧頭幫」幹掉的「鱷魚幫」老大。他之前的作品「天下無賊」我也覺得很不錯看,或許台灣知名度不高,但在大陸也算首屈一指的大導演。集結號的時空背景,算是二戰結束,國共內戰如火如荼的時代,不管大陸是被「解放」或是「竊據」,戰爭初期共軍的確處於劣勢,但在幾場大型戰役失利之後,國民政府的軍隊逐漸往南節節敗退,一直到退守台灣,就結果論勝利的還是共產黨。不過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觀念,總是被告誡對岸的共產黨如何鯨吞蠶食,要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不管是軍訓、當兵,政戰教育也都是緬懷蔣公,紀念我勇敢犧牲的國軍將領,反覆播放國軍英勇抗匪的愛國影片,雖然有時心裡疑問「那麼厲害怎麼最後還輸那麼慘」,但被灌輸的想法和資訊就是這樣。隨著兩岸開放和資訊流通,從小被「洗腦」的觀念和疑問也漸漸得到解答,那段刻意被包裝過的歷史,我們也得以從對岸的觀點拼湊出接近事實的真相。集結號沒有那麼嚴肅,與大多二戰電影要表達很類似,從一個軍人的觀點來看戰爭的殘酷和無奈,只不過就像好萊塢總把德國當壞人,集結號裡的敵人當然是我們英勇的「國軍」,當電影裡的「敵人來犯」,頭上戴的鋼盔可都有青天白日的軍徽哩~撇開這一點,連隊同袍間的情誼、戰場殺敵的勇氣、戰況的慘烈,比起傳統二戰電影可絲毫不遜色。更何況內戰擁有的科技和武器遠不如西方世界(再好也是接收人家不要的),嚴峻環境下各式土製火砲槍枝都是生存唯一能仰賴的工具,戰場上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軍有的也不會比我英勇國軍來得少。好萊塢二戰題材已經拍到爛、而亞洲也有開始實力重現那個時代的點滴,而且是實際用自己的觀點來表達,兩岸三地年輕人對那個混沌年代的故事,也才有更多的機會來瞭解。

故事主軸是 1948 年徐蚌會戰(對岸稱淮海戰役)前期,在山東汶河岸、以兵力阻擊來犯「蔣軍」的小區域戰鬥,完成掩護大部隊陣地轉移的戰略目標。以一個編制不全的步兵連,能擋多久就擋多久,等到後方吹起集結的號角,該連才算達成目標、得以撤退轉進。但抵擋了幾波來犯的攻擊,始終沒聽到集結號的聲音,直到全連死守陣地慷慨就義,僅連長一人倖存,獲救後又遭遇部隊番號變更不知何去何從。輾轉還經歷「抗美援朝」的戰役,最後戰爭結束老兵卸甲還鄉,發現曾與自己共生死而全數犧牲的弟兄們,被主事者草草給個「失蹤」二字了事,老連長想盡辦法上訴、要找到原部隊編制、找出弟兄們在戰場上掩埋的遺體,並給予其應有的撫卹與榮光。全片以一個前線軍官的角度來看待戰爭的殘酷,軍人只管衝鋒殺敵、服從命令,但戰後卻得不到應有的尊嚴,存活的連長這可要拼死維護全連弟兄的名聲。戰爭場面能比美「搶救雷恩大兵」的震撼,而後半連長的堅持則有長官對部屬殷殷維護的感動,全片看完,這才體會主角「連長谷子地」張涵予的表現,的確能技壓李連杰啊~(本人穿時裝可真是個性格男星,和劇中的老連長還真不像~)

當第一句台詞:「蔣軍 168 師的弟兄們,中原野戰軍獨二師139團3營9連連長谷子地,代表全連問候各位...」出現,哈,當過兵的還記得震撼教育匍匐前進爬出鐵絲網、趴在壕溝邊要對敵心戰喊話的場景嗎?我們的台詞是「親愛的共軍弟兄們,你們已經被包圍了,趕緊放下武器、起義來歸吧!我們的饅頭比你們的枕頭大...」,人家是準備餃子,我們是饅頭,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哩!畫面像是二戰場景、巷戰壕溝步槍機槍聲此起彼落,但班兵們卻口操濃濃鄉音的普通話,和熟悉的好萊塢二戰片大異其趣~不禁讓我聯想,歷史上能當作電影素材的故事真是不勝枚舉啊!像近來熱門的「投名狀」、三國「赤壁之戰」,好多故事都比二戰、羅馬帝國、中古世紀、甚至希臘神話更加精彩,以往侷限於成本製作,亞洲都拍不出像好萊塢那樣大場面的史詩鉅作,但隨著製作實力的提昇,如今能夠拍攝出自己的電影和故事,真是令人相當期待和讚賞啊~受到西方甚至日本的影響(電影、遊戲),很多人可能對歐洲歷史甚至日本戰國的人事物如數家珍,反倒是中國歷史、近代內戰和台灣史,卻支支吾吾講不大出來,撇開政治的恩怨,這些故事流傳下來是讓人鑑古知今,好像熟悉人家的歷史卻搞不清自己的,感覺也不大對勁吧~台灣導演的腳步也不慢,像最近的「1895」、魏導即將開拍的「賽德克巴萊」,都刺激著大家對己身歷史的重視和省思,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映事實」,背後的意義才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當集結號男主角得了台灣的金馬影帝,此時得獎連連的「海角七號」剛好也要在大陸上映(仍有爭議,什麼「皇民化」之類的...),雖然大家對部份細節也許不能苟同(「集結號」裡我英勇國軍,有人數優勢和坦克竟然還要攻三波,才打得下一個 47 人的連隊...真冏...),其實都只是從不同觀點、不同環境反映當下的故事。以往國共敏感的話題,在兩岸開放和交流密切後也越來越能被大家重視和接受,被遺忘的歷史和故事,能藉由更通俗的方式,讓大家再去認識和瞭解,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沒經歷過也沒再被「洗腦」過,可能更難體會當時「國共不兩立」的時代背景。就像朱大在陳雲林來台時,再提「太原五百完人」的故事,不同時空來檢視這兩個事件,都讓小時候上過這一課的我們,感覺特別不勝唏噓啊~歷史不能遺忘,教訓必需記取,這才是這類電影和故事要帶我們的啟示~

回應: 1

 

2008-12-17

Pingdom Tools - 網頁測速服務

常常在網路上瀏覽的人,不知道對連到某網頁,發現對方很慢、很耗系統資源、或是跑出一堆不知所謂的外掛和元件會有什麼感覺?我自己是覺得很不舒服啦,太誇張的網站,我就直接列入拒絕往來戶。網路上面的資訊那麼多,誰有多餘的時間等你把整個網頁載完,更何況是把時間和頻寬是花在和內容無關的廣告、Flash、Javascript 或元件上面。自從用了 BloglinesGoogle Reader 這類 RSS 閱讀器來訂閱網站,由於資訊是直接來自 RSS Feed,很多無謂的元件自動會濾掉,只會有文章標題和內容,即使對方只提供部份文章的節錄,至少我也能夠依照個人意願,自己決定要不要連過去看完整文章。也因為這樣,除非我連到對方網站看完整文章,對方在自己的首頁或網站上搞什麼玩意基本上都與我無關、也不會影響平常瀏覽的速度。但隨著社群服務的流行,大家在自己的 Blog 上掛些有的沒的狀況越來越誇張,以前是喜歡掛什麼 Flash 時鐘、天氣預報或播放音樂(還有養桌面寵物 ..@$%&!),現在則是搞什麼推文、社群留言和賺錢的廣告,當然在個人的 Blog 和首頁裡面、自己高興放什麼誰都管不著(不爽看就不要來),但隨著頁面越來越「豐富」,有沒有想過這堆外掛對自己首頁的影響?是不是讓頁面載入多花了幾倍時間、是不是連到該頁面就吃掉讀者系統多少的資源?或許大部分人並不在乎(或也不能怎樣),但我自己卻很在意。對於這類外掛嚴重、但內容文章也還不錯的網站,我不是站長,只能消極地用過濾的方法來避免載入,像上面提到利用 RSS Reader 閱讀摘要,或是利用 Firefox 的 AdBlock PlusStop AutoPlay 這類套件直接擋掉特定網址的內容和元件,至少可以還讀者一個乾淨簡單的版面(可是辛苦搞外掛的站長就會哭哭了~),這樣在閱讀和瀏覽的時候,才能更有效率、更能專注在有興趣的文章內容上面。當然站長有權利胡搞自己的網站,但讀者也有權利決定自己要看的內容吧~

回到正題,如果自己是網站的主人,希望能兼顧版面的豐富、又不希望影響到頁面載入的效率,那勢必就要有所調整和犧牲。之前有提到一個 Firefox 的外掛套件:Firebug,這玩意是網頁程式設計的好幫手,因為它能幫你檢視每項元件載入的大小和時間,還能 Detail 到是用哪種方法(GET、POST),不過我玩了一段時間,實在是太詳細了、詳細到很難看懂,而且要安裝、在本機瀏覽檢視,以自己的電腦等級、網路速度作為評量標準,好像也不大客觀。後來看到文章介紹,有個網頁的測速服務:Pingdom ToolsFull Page Test,不用什麼裝什麼元件,只要敲入想測試的網址,該服務就會試著發出連線要求、逐步去檢視連到該網站會載入的所有資料,包括了文字、CSS、圖片、Javascript 外掛服務、Flash 等一堆玩意的載入時間和資料大小,而且會顯示成一目了然的表格,一眼就能看出是哪個玩意拉長了網頁載入的時間。該服務的反應時間也能作為指標(對方沒故障的話),用來比較網站載入的時間當作測速標準(像是我的網站載完只需要五六秒、你的網站載完卻要二三十幾秒,代表掛的東西是不是太多啦...Orz)。它下方也提供 WebSite Information,能讓你知道所有元件總的容量和所佔比例,可以作為網頁內容調整的參考。

這個是我的 Test Information(完整紀錄在此):

每個元件載入還有詳細的資料,用三種顏色的 Progress Bar 來表示載入的狀況:橘色表示發出連線需求到有回應所需的時間、綠色表示建立連線所需時間、最後的藍色表示時間資料傳輸交換所需時間,如果愛用一堆站外的外掛、而外掛可能只是個 Javascript(檔案較小),那麼橘色和綠色的時間則表現了提供該外掛的伺服器反應,如果是塞一堆大圖照片或音樂外掛在網頁裡,那麼藍色的 Progress Bar 可能就會長一點啦!實際看圖示,右邊這個是 Progress Bar 的說明。如果橘色和綠色的 Bar 比較長,表示該檔案或元件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連線」,連帶反應的是對方伺服器和網路的反應速度。如果是藍色的比較長,代表你放太多大圖檔、或是該程式檔案計算和反應花太久,反覆測試幾次如果不是偶發狀況,那麼該元件或服務就是你網頁載入的瓶頸啦!

當然這些資訊也是用來檢視網頁內服務狀況的重要指標。舉例來說,有天我看自己的 Blog,怎麼好像內容都載完了,頁面卻一直好像在載入中(就 IE 裡右上角的 M$ 旗子一直在飄揚)?偏偏有些外掛(像是留言板、Google Analytics)都是背後載入,我那知道是哪個外掛特慢、慢到讓瀏覽器一直在重試載入(就算 Reload 也沒用)?這時馬上用 Pingdom 的 Full Page Test、列出所有元件的狀況,哇!原來是 Cbox 的留言版連線突然超慢、慢到 Timeout,抓到始作俑者、進到 Blogger 後台拿掉外掛,果然問題就解決啦!再舉個例子,國內很多人愛用 FunP 的推文貼紙、愛給它嵌入到頁面內,之前有次 FunP 在改版時,那個貼紙的外掛 Script 突然死掉、導致一堆人網頁載入都受到影響(其他內容都出來了,就貼紙沒出來、頁面卻一直在載入中),對站長來說,實際上要抓出那個外掛出狀況很麻煩,但用 Pingdom 測一下,馬上就知道誰掛啦!除此之外,每次測試的結果它也提供紀錄的功能,透過一個連結 (Permalink)、可以幫你把該次結果 Archive 起來,提供不同時間網站反應變化的比較。

雖然現在的網路速度頻寬越來越大、電腦速度越來越快,但相對的,浪費頻寬和系統資源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雖然很多人搞網站、Blog 的目的本來就是自己爽、或是交朋友,因此搞了一堆玩意讓頁面更生動、更強大,但掛了這堆東西是不是反倒會影響架站分享的初衷、或是讀者真的關注的文章內容閱讀,或許是加掛後自己該檢視的。透過 Pingdom Tools 這類客觀的服務提供網頁速度的測試指標,除了讓訪客知道該站反應速度的瓶頸為何,也可以讓站長找出拖慢頁面的元兇,對在乎反應速度和效率的人來說,算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工具。

參考文章:Joaoko 的 「測量網頁載入速度的最佳幫手 - Full Page Test

回應: 2

 

2008-12-13

黑白雷射印表機 EPSON EPL-6200L

上週利姓友人突然問我,有沒有能推薦的雷射印表機,因為想在家列印一些文案,以往買的噴墨印表機,不是列印單價太高、就是一段時間後沒用墨水匣乾掉,對於偶爾才用一次、每次卻要印不少頁的他相當困擾。想當然我是一點研究都沒有,但適逢資訊月,又有不少廣告文和商品評析整理,我就整理了幾篇連結轉寄給他打發了事(我拿來轉寄的連結在此,還有這篇)。不過在整理的過程赫然發現,哇!現在的印表機真是便宜啊!以一般入門機種來看,彩色噴墨一兩千塊就有,好一點的相片印表機、甚至多功能的事務機只要三千到六千塊不等(大多骨子裡還是彩色噴墨),而以往高單價的雷射印表機,個人使用的黑白入門機種也才三四千塊,更厲害還有彩色雷射印表機,竟然降到七千塊以下!想當年我大學打工一個暑假、好不容易買台 HP DJ600 當時還要近八千大洋(十幾年前),現在這玩意真的是好廉價啊!

沒想到週末陪阿米去找他叔叔,阿米想幫叔叔做些會計和報帳的工作,時機歹歹可以節省開支、阿米還可以瞭解熟悉中小企業的會計業務,於是乎突然也有買印表機、來定期列印財務報表的需求,當阿米得知現在印表機變得那麼廉價,二話不說我們就跑去資訊月展場看看囉!我們不會因為一百年想印一張彩色文件就去買台彩色噴墨(要印照片去 Costco 比較便宜、比較快),也不會為了偶爾想影印或傳真去買事務機(做這個去便利商店就好),最後好像也是黑白雷射印表機比較適合(低價彩雷還不大敢買),排除非主流廠商產品,看來也只有 HP 和 EPSON 可以選。到了擁擠的展場,我們直奔這兩家的攤位,詢問會場 SOHO 等級黑白雷射印表機的型號和價位,看來可供比較的只有 HP LaserJet P1006(Mobile01 有開箱文)以及 EPSON EPL-6200L,價位相近功能也差不多。一般人想到雷射印表機應該對 HP 這個品牌信賴度較高,因為大部分人辦公室都用 HP 的,但真的要說它好在哪裡,無從比較、可能也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我在買印表機之前一點功課都沒做(覺得「現金為王」、便宜至上,這類 3C 週邊的成熟度應該差不了多少),想說到展場直接問顧攤的人、請他去比較並「批評」對手的產品,這樣產品的優缺點就一目了然了~

這次比較的兩個產品:HP LaserJet P1006,以及 EPSON EPL-6200L

現場顧攤的工作人員很多,我們先問了 HP 的,價錢很硬沒得動、贈品是千元禮券或 1GB Sony MP3(和網購內容一模一樣...那...我幹嘛跑來展場買?),想細問規格和特色,HP 工作人員就照 DM 念給我聽,唉,算了,還是自己看比較快。HP P1006 的外型還不錯、機器也比較小台...ㄟ,反正資料規格價錢都在 DM 上,拿完 DM 就算看完了。改去 EPSON 攤位,一樣找個工讀生來問,EPSON 的機器雖然中規中矩比較大台,但價錢比較實惠,工讀生看到我們拿著 HP 的 DM 在比規格,主動就幫我們條列優劣點。印表機要比的是列印速度(PPM, Paper Per Minute)、品質(解析度, DPI, Dot Per Inch)、噪音、耗電、會不會卡紙、保固維修和耗材,都跑到展場當然還要比價錢和贈品!首先 6200L 速度是 20 PPM,略勝 P1006 的 16 PPM,品質都是 600 DPI (HP 號稱看起來有 1200 DPI,ESPON 打槍說那是騙人的),噪音和耗電差不多(EPSON 規格稍差,但現場感受差不多)。工讀生說雖然 HP 的比較小台,但因為進紙翻面的角度太小,快速列印時會讓卡紙的機會大大增加,而 6200L 之所以大台,也是為了克服這個障礙,再加上 EPSON 有原廠 3 年保固,HP 卻只有一年,感覺 6200L 就比較耐操不怕壞。最後最重要的,是比碳粉耗材的價格,因為近年來的怪現象是,印表機廠商可以把機器賣得很便宜,但主力是靠客戶定期採購像墨水匣和碳粉匣這類消耗品來獲利,有些噴墨機種甚至買幾個原廠墨水匣就比整台機器更貴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也是為什麼到處在賣副廠耗材的原因)!因此買機器雖然也有內附碳粉匣,但為了省錢(賺錢),裡面都只有一半的量,HP P1006 碳粉匣有列印 1500 張的量,但隨機就只有 700 張;EPSON 碳粉匣有 2500 張的實力,隨機碳粉也只能印 1500 張,原廠碳粉匣的價格,EPSON 只比 HP 貴三百多(都要兩千多,但 EPSON 的可列印張數卻多了一千張),比耗材成本,EPSON 的確是划算多了啊(現場買機,還可以用半價加購原廠碳粉一隻)!從價格、速度、保固來比,6200L 都大勝 P1006,現場買又再殺了兩百塊(比網購便宜啦)、加送 $200 iCash、兩包 A4 紙、小推車、公仔 (XD),除了本來就有的贈品 8GB 隨身碟,阿米又多ㄠ了「幾隻」4GB 隨身碟,加上半價加購的碳粉匣,全部總價只比 P1006 單機的 DM 價多 $50,就算不管規格和價格,光看贈品 EPSON 的誠意就遠遠地幹掉 HP 啦!

現場提貨,這台 EPSON EPL-6200L 實在好大好重啊(比 P1006 高十幾公分、重快三公斤),更何況還要幫利姓友人買一台(他要忙著生小孩),我和阿米用小推車一人拖一台和一堆贈品走出會場,最後只好叫小黃幫忙才能帶回家。快樂開箱後馬上用 USB 裝上阿米的 Notebook 試用,除了熱機的時間和噪音外,列印的速度和效果都還不錯,接著用網路芳鄰分享成網路印表機、要裝到我的電腦上,啊!怎麼送件列印變得超慢、最後還有錯誤訊息(但還是有印出來)!後來 Google 查了一下,竟然看到一篇:「強烈不建議使用 EPSON EPL-6200/6200L」!嚇了我一大跳,還暗自怪自己怎麼沒先做功課哩!深入瞭解後,原來 Po 作者是個 MIS,根據其使用心得抱怨了 6200L 在網路分享和列印邊界的不愉快經驗,死了,我也碰到網路印表機的錯誤狀況啊(雖然我看不懂其列印邊界的問題,但換印表機,原先排版文件列印出來本來邊界大小就會不大一樣啊)!還好我在下面看到了有人回覆的留言,找到了解決辦法(還有人酸這位 MIS 功力有待加強,哈),原來 6200L 裝完驅動程式、分享出去之前,要在其印表機的「內容」、「工具」,打開監控圖示並勾取「資源分享印表機」,這樣遠方電腦要列印時,本機的驅動程式才會回報對方的列印狀態,不會讓對方以為列印工作 Timeout 而產生錯誤訊息。嗯,針對這點 EPSON 的驅動程式的確寫得不夠好,而且沒有在文件上交代清楚,反倒會讓像我或上述文章的 MIS 自以為裝印表機和分享這件事相當簡單容易,碰到障礙反倒去嫌東西不好的尷尬情況。

最後不知怎麼結尾,就拿找圖過程中看到、在超頻者天堂這篇新聞中的一張有可愛 Show Girl 當作比例尺的照片(不知是哪位攝郎、大濕的作品),藉此看看實際 6200L 的外觀和大小尺寸。

回應: 1

 

2008-12-10

AverTV 用 AVI/Mpeg4 錄製影像

買了圓剛的三頻電視棒(A827) 幾天,上網找了半天,一直找不到影像錄製能兼顧檔案大小和品質的好方案,H.264 編碼是很多 HD 影片的主流、偏偏 AverTV 播放軟體有限制其解析度 (320x240),選擇 DVD 格式 (720x480),Mpeg2 錄一個小時就要花個 4GB 空間,轉檔手動再壓縮一次也實在耗日費時。仔細看了支援的檔案格式,ㄟ?錄影格式也支援 AVI、能自訂解析度大小,印象中不知道在哪看到好像可以調用其他 Mpeg4 的 Codec 來做壓縮啊,懶惰的我直接上官網、到技術諮詢的網頁給他留言,過兩天就得到專人回覆,還附一份 PDF 檔、指導我怎麼去調用 DivX 的 Codec 來進行 Mpeg4 AVI 的即時錄影,真是「就甘心」啊~(後來去官網抓最新的使用手冊,其實也大概有提到怎麼做,我偷懶沒看到..)

其實步驟也很簡單,不過前提是要「自備」能夠做 Mpeg4 壓縮的 Codec(Codec = encoder + decoder,放影片只要 decoder,而壓製影片要 encoder)。坊間這類 Codec 包琳瑯滿目,但大部分都是在解決解碼、用來播放影片的問題,只有一些轉檔軟體才能使用壓縮的部份。根據圓剛的文件和協助,看來他們有驗證過的部份是 XvidDivx 兩種 Free 的 Codec (關於 Xvid 和 Divx 的恩怨情仇請自行 Google),那就弄這兩套 Codec 裝來比較測試一下吧!先到 Xvid 和 Divx 的官網下載 Free 的套件,裡面會附其 Codec 供壓縮和解壓使用,如果有裝像 K-Lite Codec Pack 之類的 Codec 包當然也行(不過自從我使用 KMPlayer 之後,就沒再裝過 Codec 包了),裡面就已經附這兩家的 Codec 了。接著到播放軟體的設定,選擇錄影格式(類比電視或數位電視下的錄影格式設定),直接新增、並自行命名的檔案格式,選用 AVI 格式後下一步,原來這裡的 Combo List 下拉可以選定影像和聲音的 Codec 格式啊(其他格式沒有)!如果 Xvid 和 Divx 都裝了,這裡就會有這兩玩意的 Encoder 出現,而聲音就用預設的 PCM 即可。完成後直接套用,往後就可以直接用 Mpeg4 Encoder 做的 AVI 檔案來錄影啦!

在格式中可以選 Xvid 或 Divx 的 encoder

網路上用這兩種 Encoder 來壓製的影片很多,大多「訊源」都比我這電視棒的訊號來得好,因此好像看似品質差異不大、而支持的用戶兩者都不少。但經過實地測試,我發現 Xvid 比 Divx 好很多(Codec 都使用預設設定,沒調過我也不會調),雖然 Xvid 檔案有大一點點,但是當影片內的人物有動作時,Divx 影片內的移動物件周圍馬賽克格子相當明顯,而 Xvid 就平滑不少,因為兩者差異明顯到連我都有感覺得出來,二話不說就拿 Xvid 當作我最後的選擇啦!

雖然用 Free 的 Mpeg4 Codec 壓製成 AVI 已經能符合我眼下的需求,但如果能用支援更高流量的 H.264(其實它也是 Mpeg4 的成員之一)、並提供對應或自訂的解析度,那應該才是最好的 Solution 吧!不過這方面可能要等圓剛的工程師釋出更新版的播放軟體,才能在不需外掛的前提下,直接錄製高畫質不失真的電視節目。

2008-12-08

Windows Live 好友動向

自從我 Blog 從 Windows Live Space 搬走、移到 Blogger 之後,很多關於 Windows Live 的相關服務、Space 系統的更新都沒在注意了,但三不五時因為 Messenger 上部份聯絡人資料或相簿的更新通知(黃色小花),點下連結也會讓我不小心連過去,看到現在 Windows Live Space 的成長,感覺得出來,這個 M$ 結合其優勢 Messenger 搞出來的 Blog 系統,在功能、速度和整合性上和以前比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一點的確是值得肯定的(不過,我還是一點都不會想再搬回去..)。之前提過,其實不管是 Messenger (MSN)、Live Mail (hotmail)、還是 Live Space (Blog),其實都只是 M$ 在 Windows Live 大傘下面的對應網路服務,只要時下流行啥、M$ 覺得有商機,就會搞出對應的玩意並內入其 Live 的大家庭(其實 Google 也是一樣,也常靠併購來擴展其網路服務的版圖)。時下舉凡 IM、Mail、Blog、甚至網路硬碟,能搞的差不多都搞了,但還有一塊大餅,M$ 和 Google 似乎都還沒出手,反倒讓一些小網路公司先馳得點,那就是社群服務(或是社交網路)。廣義一點,所謂的社群,就是以個人為出發點,透過資訊交換和分享、擴大個人的聯絡圈,認識新朋友、甚至是新朋友的朋友們!一開始還可能只是三五好友的小圈圈,透過社群服務資訊交換,會讓這個朋友圈越來越大,或是被加入別人的圈圈中。這類社群服務的實現工具很多,像是全球最大的 MySpaceFacebook,而時下流行可以自己碎碎唸的微網誌 (micro-bloging),像是 TwitterBubooPlurk,也因為結合社群和回應功能,還提供 Blog 整合,搞得像好友聊天室,也獨樹一格變成網路社群服務的代表。大家注意到了嗎?怪了,怎麼網路巨擘 Google 和 M$ 好像在這塊都沒插一腳?

當然有啦!只不過礙於家大業大,搞新玩意要顧及現有的服務,整合和測試都耗日費時,因此這才讓小公司們有生存空間。Google 最近開放測試 Google Friend Connect、還有之前併購的 Jaiku,正是社群服務中資訊分享和 micro-bloging 的對應服務(這部份有空再寫)。而 M$ 的包袱和野心更大,挾著其 MSN 及 Live 服務的高市佔率(尤其在台灣),半強迫其用戶來「享用」其 Mail 服務(身邊朋友註冊 hotmail ,其實大部分都是為了玩 MSN)、Blog 服務(還有其網路相簿)、網路儲存(網路共享資料夾:SkyDrive),社群服務呢?當然不會漏掉啦!嚴格說來,Messenger 也是一種社群工具啊!除了和好友聊天,登入後可以看到所有聯絡人的狀態,有人喜歡依心情三不五時換大頭照、有人沒事就要改一下暱稱,搭配「閃爍的小花」通知 Blog 或網路相簿的更新,隨時都可以掌握朋友的近況。有人說,其實微網誌社群是一種「MSN 換匿稱的進階版」,但因為它公開、可以加入討論、好讀又能夠紀錄,一樣能交換資訊(mail, blog),甚至還更好玩!根據這一點,M$ 怎麼能不擴充其 Live 服務和 Messenger 功能,參一腳吃下這一塊呢?於是乎,哪天使用者換裝新版 Messenger (9.0) 時,或和我一樣不小心點入 Windows Live 服務,就會驚訝地發現:哇!原來 M$ 也有社群服務啊,這玩意叫「好友動向」,而不知不覺已經把自己所謂的社群行為都「分享」給你的好友看,甚至你在改 MSN 暱稱時,你已經在寫「微網誌」了哩!

Windows Live 和 MSN 9.0 新功能:「好友動向」

還記得年初,我發現個狀況還和友人說:「你 MSN 最近加入什麼好友,我在網路上都看得到耶..」,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貼心」,但個人覺得不經知會就自動開放特定資訊,有一種個人隱私被揭露的感覺,尤其當事人的「交友行為」赤裸裸地公開在網路上自己還不知道,這就太超過了,不過沒想到當時的發現還只是這個社群服務的「冰山一角」而已哩!從 Angelo Blog 的這篇文章「MSN暱稱不要亂打,小心留下呈堂證供」得知,這個被正名為「好友動向」的社群服務,不但向你的所有聯絡人公開彼此的動向,更厲害的,還會留下所有你 MSN 暱稱變動的紀錄,和微網誌一樣,你還可以根據該暱稱回應(這叫「張貼備註」)!如果透過分享管道,這些社群服務的資料還可以在你朋友、你朋友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間交換傳遞,最後你社群服務的 Follower 比你 MSN 聯絡人還要多,那就達到 M$ 社群大一統的目的啦!但是,身為 MSN 的使用者,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變成 M$ 社群帝國的一份子,應該會不舒服吧!當有不熟的人「集體」在檢視、討論或批評你的暱稱、或改暱稱罵老闆以為他沒上線就看不到、你偷偷把狀似「需要幫助的女孩」的 MSN 加入聯絡人、或是你在前女友的 Live Space 上留言之類的...一切行為都會大喇喇地出現在「好友動向」裡面,一清二楚,更慘的是你自己可能還不知道,那江湖上將會引發的腥風血雨可見一斑啦!我在危言聳聽?有圖有真相,可以看看我的「好友動向」(有馬賽克一下),或是自己連結 Windows Live 首頁、用自己的 MSN 帳號登入一探究竟(嘿嘿,或看自己好友的動向),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好友動向截圖。不但會紀錄好友變更暱稱的紀錄,還可以「張貼備註」來討論(就像微網誌),厲害像是最下面,哪位好友在那個 Live Space 的 Blog 留言,留言內容都還看得到!

看到這裡,不知道各位是覺得 M$ 很強大很貼心,還是突然想問候誰的長輩?目前這一切已經偷偷地在發生了,而大部分沒在用 Windows Live 的 Messenger 用戶,則會在換裝 MSN 9.0 時才發現(不知道會不會有人還大吹特吹這個新功能好棒啊)!目前解決辦法,只有像 Angelo 說的、先連到 Live 首頁:http://home.live.com/,登入後在頁面右上角找到「選項」裡面的「更多選項」,到「通知」底下點入「您的更新內容」,把你不想給人家看到的東西統統關起來(哇哩!預設全部給人家看光光耶!),然後檢驗你不想讓人家知道的部份隱私,看看是不是其他好友還看得到!(還好,我從來都不改 MSN 暱稱,也沒從事什麼「社群行為」..)

說實話,身邊有在玩社群服務的人少之又少(就連我都沒在玩,這兩天也才註冊 Google Friend Connect),我想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這玩意是什麼,但如果莫名其妙因為有 MSN、就被拉入 M$ 社群的行列,還公開一堆資訊在網路上(雖然說,也只有你的聯絡人看得到),這應該會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吧!如果覺得不舒服(或是有啥隱私不想讓人家知道),還是趕緊手動去關閉公開這些更新內容,不然引發家庭紛爭,M$ 是不會賠償你的啦~

回應: 3

 

2008-12-03

圓剛三頻電視棒 Volar HX (A827)

我對電視盒、電視卡這類產品一直以來都沒什麼研究,除了去年貪小便宜、莫名其妙買的「廣寰數位電視棒」外,看到琳瑯滿目不同品牌型號的相關產品,沒有需求就一直沒動力去搞清楚。自從裝了第四台以後,雖然看電視的時間有多一點點,但還是很少會為了看什麼節目或戲劇而耽誤出門玩耍的機會。不過平日下班後,阿米會想要收看特定時段的非凡商業台,以瞭解時事並吸收一些財經知識,但該時段正是九點到十點、吃飽飯到洗澡睡覺前的「黃金時刻」,我們有時候會去散步逛逛,有時候想去樓下 Workout 或泡 SPA,偏偏都要在這個時段完成(因為電視重播太晚、樓下公設也有開放時間),常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可以把節目給錄下來、洗完澡有時間再看(還能快轉跳掉置入性行銷和廣告),平常日下班後所剩無幾的休閒時間才能更有效率的使用。反正有了這個「錄節目」的需求,就該去做功課瞭解一番相關產品啦~

一開始我先找「能夠側錄有線電視節目」的玩意,這類產品不乏像是 DVD 或硬碟式的錄放影機,還有類似數位播放盒但提供側錄介面的,不過這樣好像玩太大、動則四五千甚至上萬(要玩更大乾脆換台電視、弄個可錄式的液晶電視更簡單),其實錄電視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啦!最後只好轉向、找和電腦及其螢幕有關聯的電視產品。這類產品不外乎是電視卡、電視盒和電視棒:

電視卡:電腦用的介面卡,插到桌機裡面接上 Cable 就可以把電腦變成電視。好處是通常上面有「硬壓」、「硬解」的晶片,和 PC 硬體整合,在觀看電視的時候比較不會影響電腦使用,畫質和效能相對也比較好。麻煩的是只支援桌機,還要開殼、搞驅動程式(不小心還會衝來衝去),如果要用遙控器,有的還要多拉一條紅外線接收模組。如果是要做專業的錄製剪接(支援高畫質)、或徹底把該桌機變成電視,用電視卡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電視盒:是個獨立的外接裝置,主要是不需電腦、就能直接把螢幕變成電視機。這個玩意主要是透過接線與電腦「共用」同一個螢幕,其實作用和傳統選台器或電視內建的電視盒一樣,幫忙做訊號轉換的工作(中間還可以做點畫質強化)。這玩意是學生宿舍的最愛,搞個不用的 CRT 或螢幕,再接上電視盒,破爛螢幕當場就可以升級成電視機。這種獨立的電視盒和電腦間「大部分」只有分享螢幕的接線,和電視卡一樣有自己的運作晶片,畫質和效能也相近,與電腦使用可以完全無關,但因此也不能透過 USB 來做節目錄影或其他操作。

電視棒:差不多一般隨身碟大小,透過 USB 和電腦連接,一樣可以把電腦變成一台電視,兼具電視卡與電腦整合的功能性、以及 USB 插拔移動的可攜性,不過電腦還是要開機才能看電視,錄製節目或觀看電視都要搭配軟體來做即時運算(太慢的電腦會有點吃力),反正就是兼顧了電視卡和電視盒的優點,也繼承了兩者部份的缺點。

買這玩意主要是拿來「錄節目」,而且除了我的桌機上用,也有可能在阿米的 Notebook 上跑,所以電視卡、還有不能接電腦的電視盒產品就直接淘汰了。目前最流行的是三頻電視棒(支援類比節目-有線電視、數位節目和無線廣播),經過以上需求分析最後只剩下品牌型號的選擇了。台灣這類產品的主流廠牌挺多的,而且價錢都很平價(一兩千塊以內),舉凡康博、廣寰、麗臺、登昌恆、圓剛、嵩剛、大通等等都不錯,在各大論壇衝浪並搜尋其產品的討論,個人得到以下的小小心得:其中麗臺的主力都是電視卡,登昌恆的畫質評價不佳(我也用過 Upmost 部份週邊,有過不大好的經驗)、廣寰的我沒信心(就之前那個數位棒驅動程式不穩、連播放的應用程式還要用麗臺的才順..),嵩剛和大通網友評價較少,最後只剩下康博和圓剛啦!因為我個人不喜歡康博附的「超薄名片型電視遙控器」,所以最後就選擇了圓剛A827 啦(這裡剛好也有圓剛 A287 和康博 U2800F 的比較文,相當專業,Mobile01 也有 A287 的開箱文能夠參考)!

Pchome 訂貨過幾天小玩具就寄來啦!我還蠻喜歡該電視棒方方正正的外型,裡面附了有線電視的轉接頭、數位電視天線、廣播天線、遙控器、驅動光碟及安裝指南等配件,尤其那個數位天線很有「特色」,看起來很厲害(高感度收縮雙開指向天線,新貨,網路上的開箱文都還是舊版傳統的),還附了吸盤和 Notebook 螢幕夾具供天線固定,能滿足使用者移動時觀看數位電視的需求。遙控器比那種名片型功能更多而且好按,而且不用再裝啥紅外線接收模組(接收內建在電視棒裡,部份 MCE 相容產品因認證要求才要額外裝那玩意,所以沒必要別浪費錢買 MCE 版本的產品,多被 M$ 賺授權)。開完箱當下先去官網下載最新的驅動程式和播放軟體 AverTV(光碟附的比較舊),安裝過程一整個很順利,訊號線裝上、頻道掃描完馬上就能看啦!在購買前其實我就上過官網先下載該產品的說明手冊回來看,安裝和使用的步驟很簡單,操作和設定也很直覺(不像之前那個廣寰電視棒的播放軟體就很難用),圓剛的 AverTV 很容易上手,一掃之前我對這類玩意不好用的疑慮。玩完類比的有線電視,馬上裝上數位天線來看數位節目(掃到 15 臺)、換裝廣播天線聽廣播,流程一模一樣、只要掃描後就可以直接收看或收聽,而掃描過的節目表會被記錄下來,只要切換天線,不用重掃頻道直接轉換訊號來源就行,真是相當方便!習慣了軟體介面接著玩遙控器,電源鍵可以隨時用來開啟或關閉播放軟體 (AverTV),只要有訊號輸入,電視棒上的藍光 LED 就會亮起、表示運作中,因為電視棒身兼 IR 接收器,因此遙控器要對著它才能有作用,基本 OSD (On-Screen-Display) 和轉台切換等功能都很齊全,果真遙控器的手感不是薄膜式的可以比擬啊,轉台切換的速度也挺快,這樣才有看電視的 Feel 啊!據說公視目前在數位電視上有放送 HiHD (Full HD 1080i 等級的數位節目)、而且 A827 還是坊間少數能接收並且播放的產品之一,當然也要來試試畫質有多好啊(其實台灣目前一般的數位節目品質,並沒有比類比的好多少,但聽說 HiHD 卻好很多哩!),可惜我處於少數收不到訊號的北部地區(文山區),訊號太弱還看不到,目前無緣一窺 HD 等級的電視節目啊~

搞那麼多重點還沒測到,我是要拿這玩意搭配電腦來側錄電視節目的啊!USB 的玩意並不支援叫電腦冷開機、錄完影再乖乖關機的功能,不過它號稱有支援 Windows 部份電源選項(待命、休眠),所以只要我讓電腦在休眠模式,時間一到它會叫電腦爬起來、並執行預錄節目的 Schedule,這樣就可以達成預約錄影啦!錄影完記得再進入休眠,這樣就不用開機一整晚,預錄節目還能「節能減碳」哩~本來我對電腦在休眠、會自動醒來開始錄影一事還有點半信半疑,但實測過後,發現在 Schedule 開始前一分鐘電腦還真的乖乖醒來、執行背景的無聲錄影,錄影完一段時間,還真的又乖乖地叫電腦去睡覺,這樣實在太棒啦!而錄影的格式也支援時下最流行的 H.264,在享受還不錯的畫質下,還能夠節省硬碟空間(不過軟體動態壓縮,CPU 要夠力),算是能圓滿地解決我的問題啦!(即時錄影電腦還要同時看電視的話,收看的影像會稍稍變差,但不會影響錄影品質..不過,內建的 H.264 壓縮怎麼只支援 320x240 的解析度哩,CPU 還夠力啊!最少要能調整成有線標準的 480 吧~)

基本上這玩意試用幾天來我算相當滿意,硬要在雞蛋裡挑些骨頭的話,像是子母螢幕只支援錄影節目、不支援多頻道顯示,以及 AV/S 端子輸入線為選購(人家都有送,不過這玩意送了應該我也用不到)和上述錄影格式問題之類的,一時也沒啥好挑剔的,印象中圓剛 (AverMedia) 是相當老字號的電視盒生產品牌,小小的電視棒也才一千多塊、還能同時支援類比、數位(&HiHD)和廣播,畫質和穩定度都相當不錯,C/P 值也挺高,真是值得推薦的好物啊!

回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