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3

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 (Millet)

自從知道米勒畫展將在台灣舉辦、到五月底在電視上看到馬總統優先進去觀賞開始,阿米就很想去共襄盛舉、有機會目睹這位藝術家舉世聞名的畫作,不過中間一直有其他活動,加上正值暑假、又湧入了大量鄉民,想說展期有三個月,等玩耍行有餘力再去好了。不過期間一直聽到該畫展盛況空前、觀展人數再創新高,隨著截止日期越來越接近,阿米就很擔心會忘了去,所以一兩週前就開始安排時間來去看展。後來又聽到我老闆的經驗,即使上班非假日、仍有眾多放暑假的學生和外地一台台的遊覽車慕名而來,開門前一個小時就開始大排長龍的景況來看,這次畫展的確非同凡響,看到有人曾排隊排個兩到四個小時的悲慘經驗,我看假日要去大概難如登天,所幸主辦單位還彈性延長每天的展出時間,所以我和阿米特地找晚上再去碰碰運氣(晚上排隊也不用曬太陽)。

「第一次去」我們找禮拜五下班、晚上七點直奔南海路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到門口一看,哇塞!排隊的人龍除了在博物館區繞了幾圈再排出人行道,尾端又進南海學園繞不知道幾圈,雖然沒比我老闆看過更長的人龍可怕,但再兩三個小時就關門了,排那麼長看得到嗎?當晚我和阿米就放棄,改去逛師大夜市了~XD 又過一週,阿米仍不放棄、計畫拉著我再去看展,這次有了心裡準備、又明查暗訪了一些資訊(售票只到 8:30),我們就趕著八點抵達,場外等著進場的人龍依舊(因為有總量管制、有票也進不去),但買票窗口卻不大需要排隊(7-11 的 iBon 雖然也可以買,但現場刷中信卡還有打折),看著人龍尾端已經有工讀生在勸退:「排到這邊會看不到喔~」,好吧,至少有了票下次就能直接進場了~ (這次沒看成改去逛公館~XD) 沒想到看個畫展也要「三顧茅廬」啊,第三次到歷史博物館是禮拜天的八點多,這次我們打定主意一定要看到,ㄟ?是要關門了嗎?門口怎麼都沒人啊~原來當天只開到十點,時間只剩八十分鐘,加上隔天是上班開學日,難怪鄉民據減不用排隊,我和阿米這才趕緊跑進去看~ (雖然跑了三次,但最少沒浪費半點時間排隊..白跑那幾趟都繞去逛夜市~)

到此一遊照是一定要滴~
20080831 221331 20080831 221623

這次作品是由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也是第一次以米勒畫作、寫實鄉村田園畫為主軸的海外特展。進到展館先看到的是和米勒同梯、同屬巴比松畫派擅長鄉村風景畫的大師胡俊、柯洛、迪亞茲、德崗等人的作品,和上次看巴洛克畫展華麗的宮廷畫大相逕庭的是,這次畫展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描寫農村田園的景色,平凡的農舍牛羊和單純的村婦農夫,還有恬靜純樸的田野風光,才是每幅畫作的主角。認真的阿米看展前除了涉獵過不少米勒的書籍,看展時還特地租了導覽機已深入了解每幅畫的背景和內容,阿米一直嚮往歐洲鄉村的美景(還立志想去 Long Stay),融入現場畫作描繪的景色之中,真是讓阿米大呼過癮~此時碰到上次也有遇見的導覽員,正在口沫橫飛地介紹波納的作品,那是一個巨幅描繪一群牛在鬆土的畫作,寫實主義自然畫風的作品除了著重細節的描繪(很像實景照片、連牛的毛都像立體的),還透過筆觸詮釋出人文的關懷,那剛好是十九世紀攝影技術萌芽的年代,這些崇尚自然的畫家作品,除了寫真、寫實,還多了照片做不到的「寫神」,因為畫家們不一定是在風景旁當場寫生,很多都是長住在鄉下、每天像在發呆一樣地觀賞農村景色,最後的作品可能在畫室完成,而畫布上的景色點滴,都是大師們對自然的體會和讚賞,那可不是相機能紀錄的東西。

進到主展室,那才是展示十幾幅米勒作品的重頭戲。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也是農家子弟出身,年輕時就展露了藝術家的天份,雖然很嫩、一開始還靠著肖像人物畫糊口(其中還有美豔的裸女畫),但他時時刻刻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純樸而勤勞的形象。後來毅然決然,舉家從巴黎遷移到楓丹白露,背著簡單的行囊在巴比松村定居下來。他整天望著當地的樹木和田野,實地體會農民堅韌困苦的生活,以他對農村鄉野的感情,透過人性化的描繪方式,一方面鉅細靡遺地紀錄大自然渾然天成的美景,另一方面放入了個人在宗教和人文面的關懷,讓後來崇尚自然的巴比松畫派帶領風潮,表現在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對沒落農村的憂慮和關懷,這就是為什麼米勒的畫作,能夠影響和感動後人的原因。主展室兩側用玻璃保護的兩幅作品,自然就是只在課本書籍上才看得到的作品:「拾穗」和「晚禱」,附近還有像「牧羊女與羊群」、「春天」,實地看到這些如雷貫耳的真跡就已經不枉此行了,畫面帶給人的震撼,加上其對人性的細膩描繪(這部份是從文字和導覽按圖索驥得知),第一次讓我覺得為什麼光看畫作會有深刻的感動。

像「拾穗」,畫面上看到的就三個婦人在撿拾地上的麥穗,但有沒有想過這畫面有啥感動的?後面遠方有群農工拉著馬車正在大把大把的收割,這三個婦人是沒有地的窮人,只能夠撿些收割遺留在地上的麥穗餬口度日啊~相較著明亮歡愉的地主(M 型化社會金字塔的頂端),窮苦操勞但仍堅毅地為生活努力,他們才是值得被尊重和疼惜的主角~

拾穗(The Gleaners

而「晚禱」中,原先名為「馬鈴薯欠收」,以表達農民眼見辛勤耕耘換來微薄收穫的心酸,但該作品卻散發出濃厚的宗教氣氛(主角脫帽低頭一付感恩祈禱的模樣),於是在遠方加了教堂,變成彷彿聽到鐘聲,辛苦一天的夫婦向上帝禱告的畫面,感謝有大地恩惠才得以溫飽、表現出知福惜福的農民質樸性格。畫作好像主角是「人」,但卻是不起眼不知名的平凡人物,佐以對鄉村景物的細膩描繪,才成就這些個好看又有人文素養的作品,也難怪鄉民們前仆後繼地要湧進來看大師的真跡啊!

晚禱(The Angelus,或稱晚鐘)

離開主展室,看到的都是米勒後期或之後受米勒影響的藝術家作品,看來「拾穗」、「牧羊人」等題材在當時形成了風潮,很多人承其意念也創作許多類似的作品,雖然也都盡善盡美,但與米勒相比仍難望其項背。展覽時間也到尾聲,總覺得有點意猶未盡,此時工作人員開始催促鄉民們離場,雖然我們也想買點紀念品,但被人趕來趕去的 Feel 很不好,隨便買了點磁鐵貼紙就離開了。整個來說,大師的作品無可挑剔,我也相當喜歡這種自然風格的田園畫作,人家常形容美景「如詩如畫」,這次總算是見識到比美景更好看的畫了,因為那不只是表象上的美,還有如「拾穗」、「晚禱」中體會的知足惜福和感恩關懷,這就是看畫展的收穫吧!但最後還是要批評一下,這樣盛大的畫展在事前規劃上實在不大好(可能沒預期有那麼多人),外圍動則要排幾個小時就算了,裡面場地小設備差,參觀動線和賞畫的感覺都會受到影響(追根究底就是人太多了啦,但主辦單位聯合報應該賺了不少),我和阿米去時鄉民已經少了很多,真難想像平常日內外都塞爆人的景象。此外是鄉民的素質,不知道是不是又是一窩蜂,很多觀眾的行為我也覺得沒有水準,像展場內還是有人偷拍照、講手機,沒事要跨線觸發警報器,沒事要硬擠到前面擋住大家視線的,就連買紀念品時都有愛嚷嚷的大嬸,有時錯覺自己是在菜市場而不是畫展裡哩~我想這樣的賞畫環境,可能大師看了都會搖頭嘆息吧~

回應: 0

張貼留言

歡迎隨便亂哈啦留言或發表意見,不過要理性不做人身攻擊~匿名的朋友得到回應的速度會比較慢喔~
請注意發問相關的禮貌和規矩,不當留言、和本文無關的回應可能會被直接刪除無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