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又濕又冷,都躲在家裏「避寒」,雖然有電動玩具,但整天不出門也是很悶。大年初三的時候,因應米米的要求,我們要出去玩耍,但下雨溼冷也跑不了多遠,所以就去看看室內的展覽吧!米米之前就一直想去看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展,可惜還沒去看就結束了,這次聽說故宮又有巴洛克畫展,不但晚上仍有開放,還有「夜間導覽」(因為白天要睡晚一點),所以傍晚我們就開著小黑,跑去故宮看畫展囉!
這次的「華麗巴洛克」,主要是故宮商借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最重要館藏—歐洲「哈布斯堡王朝」所收藏的名畫、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君王們所擁有的六十七件藝術瑰寶(畫作連結可以看這裡)。針對這些橫跨幾個世紀的作品,故宮的分類方式是照這些「收藏者」君王的時期,分成了 A-H 八個分區,每個君王有前後順序,但入手的作品卻不一定都是該時期的,創作年代涵蓋了「北方文藝復興」、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矯飾主義以及十七世紀巴洛克,這讓不大專業的我和米米,剛進展場有點沒進入狀況,一開始以為整個畫展展出的作品都是「巴洛克時期」的(直到看到分區介紹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一開始外行的我們只能單就畫作的表現手法和旁邊的文字敘述,去體會畫家想表達的意念和時代背景,這些畫作雖有數百年的歷史,但都保存得相當好(可見歐洲對藝術品的重視),尤其這些畫作幾乎都是油畫表現,大多都栩栩如生、表現真實又有強烈豐富的顏色對比,難怪會「華麗」啊~而且奇怪的是,每幅畫近看或遠看都有不一樣的感覺,近看端詳手法的細膩,連一根根髮絲都描繪出來,如果是在巨大畫作的前面,那種震撼和感動只有親臨現場才能體會。後退幾步再看一次,畫家透過比例光線和陰影營造出立體空間的感覺,每個畫作裡的主角、配角似乎都有一段故事一個主題,每個細節都有其代表的意義。我和米米依序瀏覽一陣,遇上了正在接受導覽說明的人群,負責的解說員對畫作都有相當詳細的瞭解(當然),我們在旁邊當鄉民一起聽,即便是一般的宮廷人物畫,背後都有很多典故(像是拿去當相親照用的啦),其中又以宗教色彩濃厚的聖經故事為多,有些畫作還有其背後隱射的意義。解說員不但帶大家瞭解畫家本身、畫作時代背景,甚至還教大家該怎麼去欣賞這些曠世巨作(退後幾步會看到什麼啦~從畫作的 45 度角又會看到什麼啦~),不經解釋我們還真不知道專家是怎麼去欣賞畫作的。(這一點還真的需要一些慧根~)
看完畫展(我們看到展覽館關門),腦袋裡面還是浮現著一幅幅精彩的畫作,但要說出個所以然,卻很難去具體描述。就從標題來看,「華麗巴洛克」,雖能體會「華麗」這個形容詞,但常常聽到的「巴洛克」風格還是沒能有具體瞭解,偏偏這個詞又常常用來形容建築、音樂和畫作。回家查了資料才知道,藝術史家以「巴洛克」(Baroque)來稱呼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藝術,「巴洛克」也是指在十六世紀矯飾主義時期以後與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以前,這一段時間的歐洲文化。這段時間的音樂和藝術創作,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但卻放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範,追求一種繁複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原來這就是之所謂「華麗」的原因啦!)。「巴洛克」成為獨特的風格,是由於在藝術精神和手法上,與盛期文藝復興有明顯的區別(如果文藝復興可以歸為「古典主義」,巴洛克可以歸為「浪漫主義」),它是在封建天主教複辟後,隨著貴族統治的鞏固而發展起來的,這是歐洲藝術很重要的蛻變階段,當時宗教改革持續進行,天主教神權加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蓬勃的君權思想和正在萌芽的民主意識,藝術家就把情感和想法藉由作品大膽地表現出來,成就了當時輝煌的藝術成就。喔~至此終於有一點 Feel 了,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狀況,對「巴洛克」一詞才多有一些認識。
以下幾張是我和米米比較喜歡的作品(轉貼自官方網站照片):
<雷奧波德.威廉大公在其布魯塞爾的畫廊>(裡面有很多「畫中畫」現場也看得到,所有作品一次看足)
這次之後,除了吃喝玩樂之餘,發現身為小文組的我還是該偶爾接收一些文藝氣息,增加一點氣質和涵養,不然時間一長會覺得自己越來越言之無物、滿腦子只知道什麼科技新知,多接觸一些人文事物,對調劑生活和沈澱想法,好像比較有收穫和進步哩~(年後去拖到現在才 Po 文,如果看到文章才想去也來不及了,因為展出時間只到 2/24。XD)
回應: 0
張貼留言
歡迎隨便亂哈啦留言或發表意見,不過要理性、不做人身攻擊~匿名的朋友得到回應的速度會比較慢喔~
請注意發問相關的禮貌和規矩,不當留言、和本文無關的回應可能會被直接刪除或無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