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3

集結號 - Assembly

半年前就從我老闆那得知這部對岸的戰爭片「集結號」,聽說背景是國共內戰(對岸拍的,勇猛的當然是解放軍,不堪的自然就是國民黨的「蔣軍」),也不知道會不會在台灣上映,一直忘了看、不久後也從硬碟裡消失了。後來聽說八月在台灣要上映,但沒啥宣傳、也沒聽到什麼口碑的狀況下,上映幾天就匆匆下檔、票房只有區區十幾萬。當我差不多快忘記這部電影的時候,突然聽說該片入圍金馬獎數座獎項,頒獎當天看到轉播,這部電影竟然拿下「最佳改編劇本」,而裡面的主角張涵予,也幹掉「投名狀」的李連杰、拿到今年的新科金馬影帝!看到典禮上的電影片段,激起了我想看這部電影的熱血,所幸我老闆讓我得償所望,得以一睹該片的內容。

在頒獎典禮上,請來了集結號的導演馮小剛當頒獎來賓,他一上台就揶揄自己,台灣認識他的觀眾不多,會認出他的,大多都從周星馳的「功夫」片頭,認出這位跑龍套、一開始就被「斧頭幫」幹掉的「鱷魚幫」老大。他之前的作品「天下無賊」我也覺得很不錯看,或許台灣知名度不高,但在大陸也算首屈一指的大導演。集結號的時空背景,算是二戰結束,國共內戰如火如荼的時代,不管大陸是被「解放」或是「竊據」,戰爭初期共軍的確處於劣勢,但在幾場大型戰役失利之後,國民政府的軍隊逐漸往南節節敗退,一直到退守台灣,就結果論勝利的還是共產黨。不過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觀念,總是被告誡對岸的共產黨如何鯨吞蠶食,要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不管是軍訓、當兵,政戰教育也都是緬懷蔣公,紀念我勇敢犧牲的國軍將領,反覆播放國軍英勇抗匪的愛國影片,雖然有時心裡疑問「那麼厲害怎麼最後還輸那麼慘」,但被灌輸的想法和資訊就是這樣。隨著兩岸開放和資訊流通,從小被「洗腦」的觀念和疑問也漸漸得到解答,那段刻意被包裝過的歷史,我們也得以從對岸的觀點拼湊出接近事實的真相。集結號沒有那麼嚴肅,與大多二戰電影要表達很類似,從一個軍人的觀點來看戰爭的殘酷和無奈,只不過就像好萊塢總把德國當壞人,集結號裡的敵人當然是我們英勇的「國軍」,當電影裡的「敵人來犯」,頭上戴的鋼盔可都有青天白日的軍徽哩~撇開這一點,連隊同袍間的情誼、戰場殺敵的勇氣、戰況的慘烈,比起傳統二戰電影可絲毫不遜色。更何況內戰擁有的科技和武器遠不如西方世界(再好也是接收人家不要的),嚴峻環境下各式土製火砲槍枝都是生存唯一能仰賴的工具,戰場上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軍有的也不會比我英勇國軍來得少。好萊塢二戰題材已經拍到爛、而亞洲也有開始實力重現那個時代的點滴,而且是實際用自己的觀點來表達,兩岸三地年輕人對那個混沌年代的故事,也才有更多的機會來瞭解。

故事主軸是 1948 年徐蚌會戰(對岸稱淮海戰役)前期,在山東汶河岸、以兵力阻擊來犯「蔣軍」的小區域戰鬥,完成掩護大部隊陣地轉移的戰略目標。以一個編制不全的步兵連,能擋多久就擋多久,等到後方吹起集結的號角,該連才算達成目標、得以撤退轉進。但抵擋了幾波來犯的攻擊,始終沒聽到集結號的聲音,直到全連死守陣地慷慨就義,僅連長一人倖存,獲救後又遭遇部隊番號變更不知何去何從。輾轉還經歷「抗美援朝」的戰役,最後戰爭結束老兵卸甲還鄉,發現曾與自己共生死而全數犧牲的弟兄們,被主事者草草給個「失蹤」二字了事,老連長想盡辦法上訴、要找到原部隊編制、找出弟兄們在戰場上掩埋的遺體,並給予其應有的撫卹與榮光。全片以一個前線軍官的角度來看待戰爭的殘酷,軍人只管衝鋒殺敵、服從命令,但戰後卻得不到應有的尊嚴,存活的連長這可要拼死維護全連弟兄的名聲。戰爭場面能比美「搶救雷恩大兵」的震撼,而後半連長的堅持則有長官對部屬殷殷維護的感動,全片看完,這才體會主角「連長谷子地」張涵予的表現,的確能技壓李連杰啊~(本人穿時裝可真是個性格男星,和劇中的老連長還真不像~)

當第一句台詞:「蔣軍 168 師的弟兄們,中原野戰軍獨二師139團3營9連連長谷子地,代表全連問候各位...」出現,哈,當過兵的還記得震撼教育匍匐前進爬出鐵絲網、趴在壕溝邊要對敵心戰喊話的場景嗎?我們的台詞是「親愛的共軍弟兄們,你們已經被包圍了,趕緊放下武器、起義來歸吧!我們的饅頭比你們的枕頭大...」,人家是準備餃子,我們是饅頭,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哩!畫面像是二戰場景、巷戰壕溝步槍機槍聲此起彼落,但班兵們卻口操濃濃鄉音的普通話,和熟悉的好萊塢二戰片大異其趣~不禁讓我聯想,歷史上能當作電影素材的故事真是不勝枚舉啊!像近來熱門的「投名狀」、三國「赤壁之戰」,好多故事都比二戰、羅馬帝國、中古世紀、甚至希臘神話更加精彩,以往侷限於成本製作,亞洲都拍不出像好萊塢那樣大場面的史詩鉅作,但隨著製作實力的提昇,如今能夠拍攝出自己的電影和故事,真是令人相當期待和讚賞啊~受到西方甚至日本的影響(電影、遊戲),很多人可能對歐洲歷史甚至日本戰國的人事物如數家珍,反倒是中國歷史、近代內戰和台灣史,卻支支吾吾講不大出來,撇開政治的恩怨,這些故事流傳下來是讓人鑑古知今,好像熟悉人家的歷史卻搞不清自己的,感覺也不大對勁吧~台灣導演的腳步也不慢,像最近的「1895」、魏導即將開拍的「賽德克巴萊」,都刺激著大家對己身歷史的重視和省思,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映事實」,背後的意義才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當集結號男主角得了台灣的金馬影帝,此時得獎連連的「海角七號」剛好也要在大陸上映(仍有爭議,什麼「皇民化」之類的...),雖然大家對部份細節也許不能苟同(「集結號」裡我英勇國軍,有人數優勢和坦克竟然還要攻三波,才打得下一個 47 人的連隊...真冏...),其實都只是從不同觀點、不同環境反映當下的故事。以往國共敏感的話題,在兩岸開放和交流密切後也越來越能被大家重視和接受,被遺忘的歷史和故事,能藉由更通俗的方式,讓大家再去認識和瞭解,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沒經歷過也沒再被「洗腦」過,可能更難體會當時「國共不兩立」的時代背景。就像朱大在陳雲林來台時,再提「太原五百完人」的故事,不同時空來檢視這兩個事件,都讓小時候上過這一課的我們,感覺特別不勝唏噓啊~歷史不能遺忘,教訓必需記取,這才是這類電影和故事要帶我們的啟示~

回應: 1

 

2008-12-17

Pingdom Tools - 網頁測速服務

常常在網路上瀏覽的人,不知道對連到某網頁,發現對方很慢、很耗系統資源、或是跑出一堆不知所謂的外掛和元件會有什麼感覺?我自己是覺得很不舒服啦,太誇張的網站,我就直接列入拒絕往來戶。網路上面的資訊那麼多,誰有多餘的時間等你把整個網頁載完,更何況是把時間和頻寬是花在和內容無關的廣告、Flash、Javascript 或元件上面。自從用了 BloglinesGoogle Reader 這類 RSS 閱讀器來訂閱網站,由於資訊是直接來自 RSS Feed,很多無謂的元件自動會濾掉,只會有文章標題和內容,即使對方只提供部份文章的節錄,至少我也能夠依照個人意願,自己決定要不要連過去看完整文章。也因為這樣,除非我連到對方網站看完整文章,對方在自己的首頁或網站上搞什麼玩意基本上都與我無關、也不會影響平常瀏覽的速度。但隨著社群服務的流行,大家在自己的 Blog 上掛些有的沒的狀況越來越誇張,以前是喜歡掛什麼 Flash 時鐘、天氣預報或播放音樂(還有養桌面寵物 ..@$%&!),現在則是搞什麼推文、社群留言和賺錢的廣告,當然在個人的 Blog 和首頁裡面、自己高興放什麼誰都管不著(不爽看就不要來),但隨著頁面越來越「豐富」,有沒有想過這堆外掛對自己首頁的影響?是不是讓頁面載入多花了幾倍時間、是不是連到該頁面就吃掉讀者系統多少的資源?或許大部分人並不在乎(或也不能怎樣),但我自己卻很在意。對於這類外掛嚴重、但內容文章也還不錯的網站,我不是站長,只能消極地用過濾的方法來避免載入,像上面提到利用 RSS Reader 閱讀摘要,或是利用 Firefox 的 AdBlock PlusStop AutoPlay 這類套件直接擋掉特定網址的內容和元件,至少可以還讀者一個乾淨簡單的版面(可是辛苦搞外掛的站長就會哭哭了~),這樣在閱讀和瀏覽的時候,才能更有效率、更能專注在有興趣的文章內容上面。當然站長有權利胡搞自己的網站,但讀者也有權利決定自己要看的內容吧~

回到正題,如果自己是網站的主人,希望能兼顧版面的豐富、又不希望影響到頁面載入的效率,那勢必就要有所調整和犧牲。之前有提到一個 Firefox 的外掛套件:Firebug,這玩意是網頁程式設計的好幫手,因為它能幫你檢視每項元件載入的大小和時間,還能 Detail 到是用哪種方法(GET、POST),不過我玩了一段時間,實在是太詳細了、詳細到很難看懂,而且要安裝、在本機瀏覽檢視,以自己的電腦等級、網路速度作為評量標準,好像也不大客觀。後來看到文章介紹,有個網頁的測速服務:Pingdom ToolsFull Page Test,不用什麼裝什麼元件,只要敲入想測試的網址,該服務就會試著發出連線要求、逐步去檢視連到該網站會載入的所有資料,包括了文字、CSS、圖片、Javascript 外掛服務、Flash 等一堆玩意的載入時間和資料大小,而且會顯示成一目了然的表格,一眼就能看出是哪個玩意拉長了網頁載入的時間。該服務的反應時間也能作為指標(對方沒故障的話),用來比較網站載入的時間當作測速標準(像是我的網站載完只需要五六秒、你的網站載完卻要二三十幾秒,代表掛的東西是不是太多啦...Orz)。它下方也提供 WebSite Information,能讓你知道所有元件總的容量和所佔比例,可以作為網頁內容調整的參考。

這個是我的 Test Information(完整紀錄在此):

每個元件載入還有詳細的資料,用三種顏色的 Progress Bar 來表示載入的狀況:橘色表示發出連線需求到有回應所需的時間、綠色表示建立連線所需時間、最後的藍色表示時間資料傳輸交換所需時間,如果愛用一堆站外的外掛、而外掛可能只是個 Javascript(檔案較小),那麼橘色和綠色的時間則表現了提供該外掛的伺服器反應,如果是塞一堆大圖照片或音樂外掛在網頁裡,那麼藍色的 Progress Bar 可能就會長一點啦!實際看圖示,右邊這個是 Progress Bar 的說明。如果橘色和綠色的 Bar 比較長,表示該檔案或元件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連線」,連帶反應的是對方伺服器和網路的反應速度。如果是藍色的比較長,代表你放太多大圖檔、或是該程式檔案計算和反應花太久,反覆測試幾次如果不是偶發狀況,那麼該元件或服務就是你網頁載入的瓶頸啦!

當然這些資訊也是用來檢視網頁內服務狀況的重要指標。舉例來說,有天我看自己的 Blog,怎麼好像內容都載完了,頁面卻一直好像在載入中(就 IE 裡右上角的 M$ 旗子一直在飄揚)?偏偏有些外掛(像是留言板、Google Analytics)都是背後載入,我那知道是哪個外掛特慢、慢到讓瀏覽器一直在重試載入(就算 Reload 也沒用)?這時馬上用 Pingdom 的 Full Page Test、列出所有元件的狀況,哇!原來是 Cbox 的留言版連線突然超慢、慢到 Timeout,抓到始作俑者、進到 Blogger 後台拿掉外掛,果然問題就解決啦!再舉個例子,國內很多人愛用 FunP 的推文貼紙、愛給它嵌入到頁面內,之前有次 FunP 在改版時,那個貼紙的外掛 Script 突然死掉、導致一堆人網頁載入都受到影響(其他內容都出來了,就貼紙沒出來、頁面卻一直在載入中),對站長來說,實際上要抓出那個外掛出狀況很麻煩,但用 Pingdom 測一下,馬上就知道誰掛啦!除此之外,每次測試的結果它也提供紀錄的功能,透過一個連結 (Permalink)、可以幫你把該次結果 Archive 起來,提供不同時間網站反應變化的比較。

雖然現在的網路速度頻寬越來越大、電腦速度越來越快,但相對的,浪費頻寬和系統資源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雖然很多人搞網站、Blog 的目的本來就是自己爽、或是交朋友,因此搞了一堆玩意讓頁面更生動、更強大,但掛了這堆東西是不是反倒會影響架站分享的初衷、或是讀者真的關注的文章內容閱讀,或許是加掛後自己該檢視的。透過 Pingdom Tools 這類客觀的服務提供網頁速度的測試指標,除了讓訪客知道該站反應速度的瓶頸為何,也可以讓站長找出拖慢頁面的元兇,對在乎反應速度和效率的人來說,算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工具。

參考文章:Joaoko 的 「測量網頁載入速度的最佳幫手 - Full Page Test

回應: 2

 

2008-12-13

黑白雷射印表機 EPSON EPL-6200L

上週利姓友人突然問我,有沒有能推薦的雷射印表機,因為想在家列印一些文案,以往買的噴墨印表機,不是列印單價太高、就是一段時間後沒用墨水匣乾掉,對於偶爾才用一次、每次卻要印不少頁的他相當困擾。想當然我是一點研究都沒有,但適逢資訊月,又有不少廣告文和商品評析整理,我就整理了幾篇連結轉寄給他打發了事(我拿來轉寄的連結在此,還有這篇)。不過在整理的過程赫然發現,哇!現在的印表機真是便宜啊!以一般入門機種來看,彩色噴墨一兩千塊就有,好一點的相片印表機、甚至多功能的事務機只要三千到六千塊不等(大多骨子裡還是彩色噴墨),而以往高單價的雷射印表機,個人使用的黑白入門機種也才三四千塊,更厲害還有彩色雷射印表機,竟然降到七千塊以下!想當年我大學打工一個暑假、好不容易買台 HP DJ600 當時還要近八千大洋(十幾年前),現在這玩意真的是好廉價啊!

沒想到週末陪阿米去找他叔叔,阿米想幫叔叔做些會計和報帳的工作,時機歹歹可以節省開支、阿米還可以瞭解熟悉中小企業的會計業務,於是乎突然也有買印表機、來定期列印財務報表的需求,當阿米得知現在印表機變得那麼廉價,二話不說我們就跑去資訊月展場看看囉!我們不會因為一百年想印一張彩色文件就去買台彩色噴墨(要印照片去 Costco 比較便宜、比較快),也不會為了偶爾想影印或傳真去買事務機(做這個去便利商店就好),最後好像也是黑白雷射印表機比較適合(低價彩雷還不大敢買),排除非主流廠商產品,看來也只有 HP 和 EPSON 可以選。到了擁擠的展場,我們直奔這兩家的攤位,詢問會場 SOHO 等級黑白雷射印表機的型號和價位,看來可供比較的只有 HP LaserJet P1006(Mobile01 有開箱文)以及 EPSON EPL-6200L,價位相近功能也差不多。一般人想到雷射印表機應該對 HP 這個品牌信賴度較高,因為大部分人辦公室都用 HP 的,但真的要說它好在哪裡,無從比較、可能也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我在買印表機之前一點功課都沒做(覺得「現金為王」、便宜至上,這類 3C 週邊的成熟度應該差不了多少),想說到展場直接問顧攤的人、請他去比較並「批評」對手的產品,這樣產品的優缺點就一目了然了~

這次比較的兩個產品:HP LaserJet P1006,以及 EPSON EPL-6200L

現場顧攤的工作人員很多,我們先問了 HP 的,價錢很硬沒得動、贈品是千元禮券或 1GB Sony MP3(和網購內容一模一樣...那...我幹嘛跑來展場買?),想細問規格和特色,HP 工作人員就照 DM 念給我聽,唉,算了,還是自己看比較快。HP P1006 的外型還不錯、機器也比較小台...ㄟ,反正資料規格價錢都在 DM 上,拿完 DM 就算看完了。改去 EPSON 攤位,一樣找個工讀生來問,EPSON 的機器雖然中規中矩比較大台,但價錢比較實惠,工讀生看到我們拿著 HP 的 DM 在比規格,主動就幫我們條列優劣點。印表機要比的是列印速度(PPM, Paper Per Minute)、品質(解析度, DPI, Dot Per Inch)、噪音、耗電、會不會卡紙、保固維修和耗材,都跑到展場當然還要比價錢和贈品!首先 6200L 速度是 20 PPM,略勝 P1006 的 16 PPM,品質都是 600 DPI (HP 號稱看起來有 1200 DPI,ESPON 打槍說那是騙人的),噪音和耗電差不多(EPSON 規格稍差,但現場感受差不多)。工讀生說雖然 HP 的比較小台,但因為進紙翻面的角度太小,快速列印時會讓卡紙的機會大大增加,而 6200L 之所以大台,也是為了克服這個障礙,再加上 EPSON 有原廠 3 年保固,HP 卻只有一年,感覺 6200L 就比較耐操不怕壞。最後最重要的,是比碳粉耗材的價格,因為近年來的怪現象是,印表機廠商可以把機器賣得很便宜,但主力是靠客戶定期採購像墨水匣和碳粉匣這類消耗品來獲利,有些噴墨機種甚至買幾個原廠墨水匣就比整台機器更貴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也是為什麼到處在賣副廠耗材的原因)!因此買機器雖然也有內附碳粉匣,但為了省錢(賺錢),裡面都只有一半的量,HP P1006 碳粉匣有列印 1500 張的量,但隨機就只有 700 張;EPSON 碳粉匣有 2500 張的實力,隨機碳粉也只能印 1500 張,原廠碳粉匣的價格,EPSON 只比 HP 貴三百多(都要兩千多,但 EPSON 的可列印張數卻多了一千張),比耗材成本,EPSON 的確是划算多了啊(現場買機,還可以用半價加購原廠碳粉一隻)!從價格、速度、保固來比,6200L 都大勝 P1006,現場買又再殺了兩百塊(比網購便宜啦)、加送 $200 iCash、兩包 A4 紙、小推車、公仔 (XD),除了本來就有的贈品 8GB 隨身碟,阿米又多ㄠ了「幾隻」4GB 隨身碟,加上半價加購的碳粉匣,全部總價只比 P1006 單機的 DM 價多 $50,就算不管規格和價格,光看贈品 EPSON 的誠意就遠遠地幹掉 HP 啦!

現場提貨,這台 EPSON EPL-6200L 實在好大好重啊(比 P1006 高十幾公分、重快三公斤),更何況還要幫利姓友人買一台(他要忙著生小孩),我和阿米用小推車一人拖一台和一堆贈品走出會場,最後只好叫小黃幫忙才能帶回家。快樂開箱後馬上用 USB 裝上阿米的 Notebook 試用,除了熱機的時間和噪音外,列印的速度和效果都還不錯,接著用網路芳鄰分享成網路印表機、要裝到我的電腦上,啊!怎麼送件列印變得超慢、最後還有錯誤訊息(但還是有印出來)!後來 Google 查了一下,竟然看到一篇:「強烈不建議使用 EPSON EPL-6200/6200L」!嚇了我一大跳,還暗自怪自己怎麼沒先做功課哩!深入瞭解後,原來 Po 作者是個 MIS,根據其使用心得抱怨了 6200L 在網路分享和列印邊界的不愉快經驗,死了,我也碰到網路印表機的錯誤狀況啊(雖然我看不懂其列印邊界的問題,但換印表機,原先排版文件列印出來本來邊界大小就會不大一樣啊)!還好我在下面看到了有人回覆的留言,找到了解決辦法(還有人酸這位 MIS 功力有待加強,哈),原來 6200L 裝完驅動程式、分享出去之前,要在其印表機的「內容」、「工具」,打開監控圖示並勾取「資源分享印表機」,這樣遠方電腦要列印時,本機的驅動程式才會回報對方的列印狀態,不會讓對方以為列印工作 Timeout 而產生錯誤訊息。嗯,針對這點 EPSON 的驅動程式的確寫得不夠好,而且沒有在文件上交代清楚,反倒會讓像我或上述文章的 MIS 自以為裝印表機和分享這件事相當簡單容易,碰到障礙反倒去嫌東西不好的尷尬情況。

最後不知怎麼結尾,就拿找圖過程中看到、在超頻者天堂這篇新聞中的一張有可愛 Show Girl 當作比例尺的照片(不知是哪位攝郎、大濕的作品),藉此看看實際 6200L 的外觀和大小尺寸。

回應: 1

 

2008-12-10

AverTV 用 AVI/Mpeg4 錄製影像

買了圓剛的三頻電視棒(A827) 幾天,上網找了半天,一直找不到影像錄製能兼顧檔案大小和品質的好方案,H.264 編碼是很多 HD 影片的主流、偏偏 AverTV 播放軟體有限制其解析度 (320x240),選擇 DVD 格式 (720x480),Mpeg2 錄一個小時就要花個 4GB 空間,轉檔手動再壓縮一次也實在耗日費時。仔細看了支援的檔案格式,ㄟ?錄影格式也支援 AVI、能自訂解析度大小,印象中不知道在哪看到好像可以調用其他 Mpeg4 的 Codec 來做壓縮啊,懶惰的我直接上官網、到技術諮詢的網頁給他留言,過兩天就得到專人回覆,還附一份 PDF 檔、指導我怎麼去調用 DivX 的 Codec 來進行 Mpeg4 AVI 的即時錄影,真是「就甘心」啊~(後來去官網抓最新的使用手冊,其實也大概有提到怎麼做,我偷懶沒看到..)

其實步驟也很簡單,不過前提是要「自備」能夠做 Mpeg4 壓縮的 Codec(Codec = encoder + decoder,放影片只要 decoder,而壓製影片要 encoder)。坊間這類 Codec 包琳瑯滿目,但大部分都是在解決解碼、用來播放影片的問題,只有一些轉檔軟體才能使用壓縮的部份。根據圓剛的文件和協助,看來他們有驗證過的部份是 XvidDivx 兩種 Free 的 Codec (關於 Xvid 和 Divx 的恩怨情仇請自行 Google),那就弄這兩套 Codec 裝來比較測試一下吧!先到 Xvid 和 Divx 的官網下載 Free 的套件,裡面會附其 Codec 供壓縮和解壓使用,如果有裝像 K-Lite Codec Pack 之類的 Codec 包當然也行(不過自從我使用 KMPlayer 之後,就沒再裝過 Codec 包了),裡面就已經附這兩家的 Codec 了。接著到播放軟體的設定,選擇錄影格式(類比電視或數位電視下的錄影格式設定),直接新增、並自行命名的檔案格式,選用 AVI 格式後下一步,原來這裡的 Combo List 下拉可以選定影像和聲音的 Codec 格式啊(其他格式沒有)!如果 Xvid 和 Divx 都裝了,這裡就會有這兩玩意的 Encoder 出現,而聲音就用預設的 PCM 即可。完成後直接套用,往後就可以直接用 Mpeg4 Encoder 做的 AVI 檔案來錄影啦!

在格式中可以選 Xvid 或 Divx 的 encoder

網路上用這兩種 Encoder 來壓製的影片很多,大多「訊源」都比我這電視棒的訊號來得好,因此好像看似品質差異不大、而支持的用戶兩者都不少。但經過實地測試,我發現 Xvid 比 Divx 好很多(Codec 都使用預設設定,沒調過我也不會調),雖然 Xvid 檔案有大一點點,但是當影片內的人物有動作時,Divx 影片內的移動物件周圍馬賽克格子相當明顯,而 Xvid 就平滑不少,因為兩者差異明顯到連我都有感覺得出來,二話不說就拿 Xvid 當作我最後的選擇啦!

雖然用 Free 的 Mpeg4 Codec 壓製成 AVI 已經能符合我眼下的需求,但如果能用支援更高流量的 H.264(其實它也是 Mpeg4 的成員之一)、並提供對應或自訂的解析度,那應該才是最好的 Solution 吧!不過這方面可能要等圓剛的工程師釋出更新版的播放軟體,才能在不需外掛的前提下,直接錄製高畫質不失真的電視節目。

2008-12-08

Windows Live 好友動向

自從我 Blog 從 Windows Live Space 搬走、移到 Blogger 之後,很多關於 Windows Live 的相關服務、Space 系統的更新都沒在注意了,但三不五時因為 Messenger 上部份聯絡人資料或相簿的更新通知(黃色小花),點下連結也會讓我不小心連過去,看到現在 Windows Live Space 的成長,感覺得出來,這個 M$ 結合其優勢 Messenger 搞出來的 Blog 系統,在功能、速度和整合性上和以前比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一點的確是值得肯定的(不過,我還是一點都不會想再搬回去..)。之前提過,其實不管是 Messenger (MSN)、Live Mail (hotmail)、還是 Live Space (Blog),其實都只是 M$ 在 Windows Live 大傘下面的對應網路服務,只要時下流行啥、M$ 覺得有商機,就會搞出對應的玩意並內入其 Live 的大家庭(其實 Google 也是一樣,也常靠併購來擴展其網路服務的版圖)。時下舉凡 IM、Mail、Blog、甚至網路硬碟,能搞的差不多都搞了,但還有一塊大餅,M$ 和 Google 似乎都還沒出手,反倒讓一些小網路公司先馳得點,那就是社群服務(或是社交網路)。廣義一點,所謂的社群,就是以個人為出發點,透過資訊交換和分享、擴大個人的聯絡圈,認識新朋友、甚至是新朋友的朋友們!一開始還可能只是三五好友的小圈圈,透過社群服務資訊交換,會讓這個朋友圈越來越大,或是被加入別人的圈圈中。這類社群服務的實現工具很多,像是全球最大的 MySpaceFacebook,而時下流行可以自己碎碎唸的微網誌 (micro-bloging),像是 TwitterBubooPlurk,也因為結合社群和回應功能,還提供 Blog 整合,搞得像好友聊天室,也獨樹一格變成網路社群服務的代表。大家注意到了嗎?怪了,怎麼網路巨擘 Google 和 M$ 好像在這塊都沒插一腳?

當然有啦!只不過礙於家大業大,搞新玩意要顧及現有的服務,整合和測試都耗日費時,因此這才讓小公司們有生存空間。Google 最近開放測試 Google Friend Connect、還有之前併購的 Jaiku,正是社群服務中資訊分享和 micro-bloging 的對應服務(這部份有空再寫)。而 M$ 的包袱和野心更大,挾著其 MSN 及 Live 服務的高市佔率(尤其在台灣),半強迫其用戶來「享用」其 Mail 服務(身邊朋友註冊 hotmail ,其實大部分都是為了玩 MSN)、Blog 服務(還有其網路相簿)、網路儲存(網路共享資料夾:SkyDrive),社群服務呢?當然不會漏掉啦!嚴格說來,Messenger 也是一種社群工具啊!除了和好友聊天,登入後可以看到所有聯絡人的狀態,有人喜歡依心情三不五時換大頭照、有人沒事就要改一下暱稱,搭配「閃爍的小花」通知 Blog 或網路相簿的更新,隨時都可以掌握朋友的近況。有人說,其實微網誌社群是一種「MSN 換匿稱的進階版」,但因為它公開、可以加入討論、好讀又能夠紀錄,一樣能交換資訊(mail, blog),甚至還更好玩!根據這一點,M$ 怎麼能不擴充其 Live 服務和 Messenger 功能,參一腳吃下這一塊呢?於是乎,哪天使用者換裝新版 Messenger (9.0) 時,或和我一樣不小心點入 Windows Live 服務,就會驚訝地發現:哇!原來 M$ 也有社群服務啊,這玩意叫「好友動向」,而不知不覺已經把自己所謂的社群行為都「分享」給你的好友看,甚至你在改 MSN 暱稱時,你已經在寫「微網誌」了哩!

Windows Live 和 MSN 9.0 新功能:「好友動向」

還記得年初,我發現個狀況還和友人說:「你 MSN 最近加入什麼好友,我在網路上都看得到耶..」,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貼心」,但個人覺得不經知會就自動開放特定資訊,有一種個人隱私被揭露的感覺,尤其當事人的「交友行為」赤裸裸地公開在網路上自己還不知道,這就太超過了,不過沒想到當時的發現還只是這個社群服務的「冰山一角」而已哩!從 Angelo Blog 的這篇文章「MSN暱稱不要亂打,小心留下呈堂證供」得知,這個被正名為「好友動向」的社群服務,不但向你的所有聯絡人公開彼此的動向,更厲害的,還會留下所有你 MSN 暱稱變動的紀錄,和微網誌一樣,你還可以根據該暱稱回應(這叫「張貼備註」)!如果透過分享管道,這些社群服務的資料還可以在你朋友、你朋友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間交換傳遞,最後你社群服務的 Follower 比你 MSN 聯絡人還要多,那就達到 M$ 社群大一統的目的啦!但是,身為 MSN 的使用者,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變成 M$ 社群帝國的一份子,應該會不舒服吧!當有不熟的人「集體」在檢視、討論或批評你的暱稱、或改暱稱罵老闆以為他沒上線就看不到、你偷偷把狀似「需要幫助的女孩」的 MSN 加入聯絡人、或是你在前女友的 Live Space 上留言之類的...一切行為都會大喇喇地出現在「好友動向」裡面,一清二楚,更慘的是你自己可能還不知道,那江湖上將會引發的腥風血雨可見一斑啦!我在危言聳聽?有圖有真相,可以看看我的「好友動向」(有馬賽克一下),或是自己連結 Windows Live 首頁、用自己的 MSN 帳號登入一探究竟(嘿嘿,或看自己好友的動向),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好友動向截圖。不但會紀錄好友變更暱稱的紀錄,還可以「張貼備註」來討論(就像微網誌),厲害像是最下面,哪位好友在那個 Live Space 的 Blog 留言,留言內容都還看得到!

看到這裡,不知道各位是覺得 M$ 很強大很貼心,還是突然想問候誰的長輩?目前這一切已經偷偷地在發生了,而大部分沒在用 Windows Live 的 Messenger 用戶,則會在換裝 MSN 9.0 時才發現(不知道會不會有人還大吹特吹這個新功能好棒啊)!目前解決辦法,只有像 Angelo 說的、先連到 Live 首頁:http://home.live.com/,登入後在頁面右上角找到「選項」裡面的「更多選項」,到「通知」底下點入「您的更新內容」,把你不想給人家看到的東西統統關起來(哇哩!預設全部給人家看光光耶!),然後檢驗你不想讓人家知道的部份隱私,看看是不是其他好友還看得到!(還好,我從來都不改 MSN 暱稱,也沒從事什麼「社群行為」..)

說實話,身邊有在玩社群服務的人少之又少(就連我都沒在玩,這兩天也才註冊 Google Friend Connect),我想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這玩意是什麼,但如果莫名其妙因為有 MSN、就被拉入 M$ 社群的行列,還公開一堆資訊在網路上(雖然說,也只有你的聯絡人看得到),這應該會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吧!如果覺得不舒服(或是有啥隱私不想讓人家知道),還是趕緊手動去關閉公開這些更新內容,不然引發家庭紛爭,M$ 是不會賠償你的啦~

回應: 3

 

2008-12-03

圓剛三頻電視棒 Volar HX (A827)

我對電視盒、電視卡這類產品一直以來都沒什麼研究,除了去年貪小便宜、莫名其妙買的「廣寰數位電視棒」外,看到琳瑯滿目不同品牌型號的相關產品,沒有需求就一直沒動力去搞清楚。自從裝了第四台以後,雖然看電視的時間有多一點點,但還是很少會為了看什麼節目或戲劇而耽誤出門玩耍的機會。不過平日下班後,阿米會想要收看特定時段的非凡商業台,以瞭解時事並吸收一些財經知識,但該時段正是九點到十點、吃飽飯到洗澡睡覺前的「黃金時刻」,我們有時候會去散步逛逛,有時候想去樓下 Workout 或泡 SPA,偏偏都要在這個時段完成(因為電視重播太晚、樓下公設也有開放時間),常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可以把節目給錄下來、洗完澡有時間再看(還能快轉跳掉置入性行銷和廣告),平常日下班後所剩無幾的休閒時間才能更有效率的使用。反正有了這個「錄節目」的需求,就該去做功課瞭解一番相關產品啦~

一開始我先找「能夠側錄有線電視節目」的玩意,這類產品不乏像是 DVD 或硬碟式的錄放影機,還有類似數位播放盒但提供側錄介面的,不過這樣好像玩太大、動則四五千甚至上萬(要玩更大乾脆換台電視、弄個可錄式的液晶電視更簡單),其實錄電視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啦!最後只好轉向、找和電腦及其螢幕有關聯的電視產品。這類產品不外乎是電視卡、電視盒和電視棒:

電視卡:電腦用的介面卡,插到桌機裡面接上 Cable 就可以把電腦變成電視。好處是通常上面有「硬壓」、「硬解」的晶片,和 PC 硬體整合,在觀看電視的時候比較不會影響電腦使用,畫質和效能相對也比較好。麻煩的是只支援桌機,還要開殼、搞驅動程式(不小心還會衝來衝去),如果要用遙控器,有的還要多拉一條紅外線接收模組。如果是要做專業的錄製剪接(支援高畫質)、或徹底把該桌機變成電視,用電視卡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電視盒:是個獨立的外接裝置,主要是不需電腦、就能直接把螢幕變成電視機。這個玩意主要是透過接線與電腦「共用」同一個螢幕,其實作用和傳統選台器或電視內建的電視盒一樣,幫忙做訊號轉換的工作(中間還可以做點畫質強化)。這玩意是學生宿舍的最愛,搞個不用的 CRT 或螢幕,再接上電視盒,破爛螢幕當場就可以升級成電視機。這種獨立的電視盒和電腦間「大部分」只有分享螢幕的接線,和電視卡一樣有自己的運作晶片,畫質和效能也相近,與電腦使用可以完全無關,但因此也不能透過 USB 來做節目錄影或其他操作。

電視棒:差不多一般隨身碟大小,透過 USB 和電腦連接,一樣可以把電腦變成一台電視,兼具電視卡與電腦整合的功能性、以及 USB 插拔移動的可攜性,不過電腦還是要開機才能看電視,錄製節目或觀看電視都要搭配軟體來做即時運算(太慢的電腦會有點吃力),反正就是兼顧了電視卡和電視盒的優點,也繼承了兩者部份的缺點。

買這玩意主要是拿來「錄節目」,而且除了我的桌機上用,也有可能在阿米的 Notebook 上跑,所以電視卡、還有不能接電腦的電視盒產品就直接淘汰了。目前最流行的是三頻電視棒(支援類比節目-有線電視、數位節目和無線廣播),經過以上需求分析最後只剩下品牌型號的選擇了。台灣這類產品的主流廠牌挺多的,而且價錢都很平價(一兩千塊以內),舉凡康博、廣寰、麗臺、登昌恆、圓剛、嵩剛、大通等等都不錯,在各大論壇衝浪並搜尋其產品的討論,個人得到以下的小小心得:其中麗臺的主力都是電視卡,登昌恆的畫質評價不佳(我也用過 Upmost 部份週邊,有過不大好的經驗)、廣寰的我沒信心(就之前那個數位棒驅動程式不穩、連播放的應用程式還要用麗臺的才順..),嵩剛和大通網友評價較少,最後只剩下康博和圓剛啦!因為我個人不喜歡康博附的「超薄名片型電視遙控器」,所以最後就選擇了圓剛A827 啦(這裡剛好也有圓剛 A287 和康博 U2800F 的比較文,相當專業,Mobile01 也有 A287 的開箱文能夠參考)!

Pchome 訂貨過幾天小玩具就寄來啦!我還蠻喜歡該電視棒方方正正的外型,裡面附了有線電視的轉接頭、數位電視天線、廣播天線、遙控器、驅動光碟及安裝指南等配件,尤其那個數位天線很有「特色」,看起來很厲害(高感度收縮雙開指向天線,新貨,網路上的開箱文都還是舊版傳統的),還附了吸盤和 Notebook 螢幕夾具供天線固定,能滿足使用者移動時觀看數位電視的需求。遙控器比那種名片型功能更多而且好按,而且不用再裝啥紅外線接收模組(接收內建在電視棒裡,部份 MCE 相容產品因認證要求才要額外裝那玩意,所以沒必要別浪費錢買 MCE 版本的產品,多被 M$ 賺授權)。開完箱當下先去官網下載最新的驅動程式和播放軟體 AverTV(光碟附的比較舊),安裝過程一整個很順利,訊號線裝上、頻道掃描完馬上就能看啦!在購買前其實我就上過官網先下載該產品的說明手冊回來看,安裝和使用的步驟很簡單,操作和設定也很直覺(不像之前那個廣寰電視棒的播放軟體就很難用),圓剛的 AverTV 很容易上手,一掃之前我對這類玩意不好用的疑慮。玩完類比的有線電視,馬上裝上數位天線來看數位節目(掃到 15 臺)、換裝廣播天線聽廣播,流程一模一樣、只要掃描後就可以直接收看或收聽,而掃描過的節目表會被記錄下來,只要切換天線,不用重掃頻道直接轉換訊號來源就行,真是相當方便!習慣了軟體介面接著玩遙控器,電源鍵可以隨時用來開啟或關閉播放軟體 (AverTV),只要有訊號輸入,電視棒上的藍光 LED 就會亮起、表示運作中,因為電視棒身兼 IR 接收器,因此遙控器要對著它才能有作用,基本 OSD (On-Screen-Display) 和轉台切換等功能都很齊全,果真遙控器的手感不是薄膜式的可以比擬啊,轉台切換的速度也挺快,這樣才有看電視的 Feel 啊!據說公視目前在數位電視上有放送 HiHD (Full HD 1080i 等級的數位節目)、而且 A827 還是坊間少數能接收並且播放的產品之一,當然也要來試試畫質有多好啊(其實台灣目前一般的數位節目品質,並沒有比類比的好多少,但聽說 HiHD 卻好很多哩!),可惜我處於少數收不到訊號的北部地區(文山區),訊號太弱還看不到,目前無緣一窺 HD 等級的電視節目啊~

搞那麼多重點還沒測到,我是要拿這玩意搭配電腦來側錄電視節目的啊!USB 的玩意並不支援叫電腦冷開機、錄完影再乖乖關機的功能,不過它號稱有支援 Windows 部份電源選項(待命、休眠),所以只要我讓電腦在休眠模式,時間一到它會叫電腦爬起來、並執行預錄節目的 Schedule,這樣就可以達成預約錄影啦!錄影完記得再進入休眠,這樣就不用開機一整晚,預錄節目還能「節能減碳」哩~本來我對電腦在休眠、會自動醒來開始錄影一事還有點半信半疑,但實測過後,發現在 Schedule 開始前一分鐘電腦還真的乖乖醒來、執行背景的無聲錄影,錄影完一段時間,還真的又乖乖地叫電腦去睡覺,這樣實在太棒啦!而錄影的格式也支援時下最流行的 H.264,在享受還不錯的畫質下,還能夠節省硬碟空間(不過軟體動態壓縮,CPU 要夠力),算是能圓滿地解決我的問題啦!(即時錄影電腦還要同時看電視的話,收看的影像會稍稍變差,但不會影響錄影品質..不過,內建的 H.264 壓縮怎麼只支援 320x240 的解析度哩,CPU 還夠力啊!最少要能調整成有線標準的 480 吧~)

基本上這玩意試用幾天來我算相當滿意,硬要在雞蛋裡挑些骨頭的話,像是子母螢幕只支援錄影節目、不支援多頻道顯示,以及 AV/S 端子輸入線為選購(人家都有送,不過這玩意送了應該我也用不到)和上述錄影格式問題之類的,一時也沒啥好挑剔的,印象中圓剛 (AverMedia) 是相當老字號的電視盒生產品牌,小小的電視棒也才一千多塊、還能同時支援類比、數位(&HiHD)和廣播,畫質和穩定度都相當不錯,C/P 值也挺高,真是值得推薦的好物啊!

回應: 9

 

2008-11-29

銅鑼杭菊 + 漫步雲端森林廚房

當我們在清境的時候,綑小姐跑去苗栗銅鑼杭菊玩耍,回來後推薦阿米可以去看看,我們本來打算禮拜六就出發,不過阿米要替姑姑慶生(結果後來一起跑去三峽老街逛街買金牛角...),所以延到禮拜天才去苗栗(這陣子還蠻常往中部跑的哩)。為發展一鄉一特產,在苗栗銅鑼、這個我很陌生的鄉鎮,除了五月有桐花季外,另一推廣的主力農產就是十一月的杭菊(桐花雪 + 杭白菊雪,銅鑼名產並沒有銅鑼燒好嗎...)~聽到「杭菊」二字大部分人應該都不知道那是啥,不過如果講到拿來泡菊花茶那一朵朵的乾燥小菊花,這樣知道的人可能就比較多了。銅鑼鄉在全國的杭菊產量上名列第一,主要也是九湖村這個向陽多霧的台地氣候土壤適合所致,搭配農會輔導推廣,使得十一月的銅鑼杭菊變成當地的特色農產,不過花期只有三週,要見到滿山遍野的「杭白菊雪」,可能要更早一點(因為我們去的時候,有部份花田已經採收完畢了)。今年的活動叫「菊祥如芋」,從十月底到十一月中,先推廣芋頭(大甲芋頭也有來此收貨),十一月主力則是杭菊,這也是此行我們跑去銅鑼的目的。

一整片的杭白菊、正在採收的阿嬤(還有一桶滿滿的菊花)
20081123 134556 20081123 135159 20081123 141003

雖說是「銅鑼杭菊」,但並不是整個銅鑼鄉都在種啊!我們依照 GPS 指示、車行到了銅鑼的九湖台地,卻找不到一個特定的點看起來像「目的地」(散步逛完才知道,那個點應該是「九湖休息站」,也是銅鑼杭菊活動的舉辦地,產銷中心有當地的菊花茶可以試喝和購買),隨著路邊停靠的車越來越多、兩旁山坡地看到的白色花海也越來越密集,我們就直接在路邊停車下來玩耍。杭菊植株看起來大小和茶樹接近、是矮樹叢,在菊花盛開的季節,就像一整片雪花降在茶樹上,近看一朵朵比拇指稍大的菊花,圓滾滾地十分飽滿,在花田裡散步,還聞得到一陣陣飄來的菊花香。花田裡除了我們這堆遊客之外,還有當地農家的阿嬤和家人正在採收杭菊,彼此用著客家話在聊天,絲毫不受遊客拿著相機猛拍所影響。除了主力「杭白菊」外,往九湖休息站方向走去,還看到一整片「金菊」(黃色的杭菊),而部份已經休耕的田地,上面種滿了之前在宜蘭也看到過各種顏色的波斯菊,更往下走,竟然讓我們發現一大片的向日葵花田(一開始還以為是黃色的太陽麻)!我們如獲至寶、興奮地在花田裡穿梭拍照,但此時天空突然噴下小雨滴,怕變成落湯雞、我們只好三步併兩步趕緊回到車上去,還好賞花步道差不多都走完了,才不致有遺珠之憾。

2008-11-26

清境中部三日遊 - 下

(續前篇)一早起床,太棒了,雨過天晴啦!外面的陽光射進餐廳,眺望遠方的山嵐和景色,整個人都迫不及待要去玩耍了。這時候也終於得以看清楚整個佛羅倫斯的外觀,吃完早餐在附近拍照走走,我們就驅車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清境農場。原來清境農場是退輔會所管理的,四十幾年前用來安置從大陸西南撤退來台的異域孤軍,這群游擊隊和少數民族眷屬在此地開墾,造就了當地的美景和建設,也因此當地除了泰雅族原住民的點滴,還融合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特色。我們車開到上方的青青草原入口,再順著步道往下散步走走,因為當天是非假日(禮拜一),所以並沒有綿羊的「脫衣秀」(門票也比較便宜),不用上工的綿羊們,則樂得在山坡草地上到處溜達悠閒吃草,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放「行政假」啊,怎麼禮拜一還是有一堆鄉民和我們一樣不用上班,搞得非假日和假日一樣多人?因為天氣很好,藍天白雲下拍什麼照片都好看,我和阿米就狂和羊咩咩合照、躺在草地上滾來滾去(但要小心隨地都有羊咩咩的「子彈」),整個 Enjoy 在大草原上,本來山上還有點冷,但在晴朗的陽光下,秋高氣爽真的很舒服~走完新的「萬里長城棧道」、又嗑了一支羊奶冰棒,這才離開清境農場。

佛羅倫斯外觀、阿米背後是附近的其他旅館、佛羅倫斯門口的斜坡和晴朗的天空
20081117 094526 20081117 095015 20081117 095554

清境農場的青青草原(下方是表演綿羊秀的場地)

回應: 1

 

2008-11-24

清境中部三日遊 - 上

之前在某次旅展,和阿米買了清境佛羅倫斯渡假山莊的住宿券,就計畫著十一月中要去清境農場玩耍,不過到出發前一天,除了到南投的行程之外,其他路線照例還是「走著瞧」,因為我和阿米請了兩天假、加上週休,算起來也是四天連假,在沒計畫要「環島」的前提下算是相當充裕,所以一樣拖到禮拜六睡飽、中午後才出發往中部前進。

問題來啦,我們清境的訂房是禮拜天晚上,但禮拜六就出發往中部,要去哪玩最後只好又靠 GPS 在車上決定。阿米隨手看到彰化鹿港,沒想太多就定位導航,所以我們中部玩耍的第一站就是鹿港鎮啦~鹿港最有名的就是老街附近的天后宮,因此我們開到附近兒童公園的停車場,停好車後便開始步行閒逛。記得上次來鹿港天后宮,我大概還是小孩、跟著老爸來南部進香的吧!雖然來過幾次,但已經毫無印象了。在往天后宮的中山路上,兩旁種滿了樹、樹梢連起來像個綠色隧道,兩旁開滿了攤販和店家,秋天的午後在樹蔭下逛街散步真是愜意~這裡的小吃和北部大異其趣,舉凡麵茶、現烤牛舌餅、炸蝦姑、糕點,在北部鬧區和夜市都不常見。走到天后宮當然要和媽祖婆打聲招呼,還求了平安符和平安米,之後才在廟裡好好參觀。鹿港天后宮是 2007 台灣票選十大熱門景點之一(第十名),除了當地鄉民和我們這種外地散客,還有國內外觀光團一群接著一群進出遊覽,在古意盎然香煙裊裊的廟裡走走看看,心裡感覺特別踏實平靜。離開天后宮我們拿著 GPS 往下個著名景點「摸乳巷」前進,順便體驗一下鹿港小鎮的巷道街景和人文風情,但很不幸的,在我們找到「摸乳巷」的確切地點後,發現目前竟然封巷整修中!原來是之前有校外教學來參觀,不知怎麼磚牆突然崩塌、還砸傷學生,所以只好先封閉進行整修。不過阿米還是偷偷把手伸進巷子裡拍攝現況,至少也沒有空手而回。在路邊吃了碗麵線糊(好吃又便宜,$25),接著又散步到「九曲巷」看看。早期繁榮的鹿港河口毫無屏蔽,面對「九降風」(東北季風)帶來的黃土飛揚,只好故意把巷道設計得曲折蜿蜒,頭尾還設置了隘門,以阻絕風沙和外侮入侵,封閉的區域自成一格,讓街頭厝尾的鄰居相處更溫暖緊密、沒有距離。我們到的時候天色漸漸昏暗,只好隨手拍幾張夜景,紅磚矮房還聽到阿嬤叫小孩回家吃飯的呼喊聲,真是有濃濃古早庄腳生活的 Feel (不過在九曲巷裡亂走,真的很容易迷路..)。我們走回老街、買了幾盒「玉珍齋」糕點當伴手,還吃了碗「麵茶剉冰」,這才離開鹿港小鎮。(回去開車,停車場旁的大草地上還在放露天電影,不少街坊帶著小孩坐在板凳上在看,我和阿米也湊熱鬧去參與了一下,感覺真是不錯~)

鹿港天后宮附近的街市、天后宮一角
20081115 152452 20081115 153502 20081115 153622

鹿港天后宮

2008-11-21

FeedBurner 訂閱網域轉換 (to feedproxy.google.com)

FeedBurner 用了好一陣子(從這篇介紹文看來也兩年多了),經歷了它被 Google 併購,也得到了其併購後帶給使用者的好處(像是開放 Pro 等級服務為免費、提供中文版介面),慢慢的,FeedBurner 也和 Google 帳號進行整合,整合完連網域名稱也變成了 feedburner.google.com,到此差不多也完成完全整併的階段性任務了。不過,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原先用 FeedBurner 「燒」出來的訂閱網址,其網域也還是 http://feeds.feedburner.com/name 的格式,那,服務整併後燒出來的訂閱網址難道不會改嗎?改了以後會不會對已經訂閱的讀者、還有 Feed 訂閱統計資料有任何影響呢?

注意到這個變動的人應該有發現,坊間出現了一個新的訂閱網址:http://feedproxy.google.com/name,是的,這就是 Google 在整併 FeedBurner 後推出的新網址,但像我這樣的老用戶,翻了半天管理介面,都沒看到能夠 Migrate 的辦法,茫茫網海好像也鮮少提到這個轉換,最後好不容易找到 Carlos 的這篇文章:Google FeedBurner,終於解決了我的疑惑。

文中提到了三種轉換的方法:第一種,只要使用 Google 的 ADSense for Feed,自動就會轉換到新的 Feed (我不用 ADSense,所以也懶得試)。第二種很直接,就直接寄 email 給「客服人員」,標明你的帳號,懇請對方幫你轉換過去(愛寫 mail 練英文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第三種方法,既然大家都有這個需求,Google 最近也準備了專門的服務網頁,只要連到官網 FeedBurner Help Center 提出申請,然後花點耐心等個幾天(感覺起來好像還是人工處理),完成後就會收到轉換成功的通知信,接著登入 FeedBurner,新的 Feed 訂閱網址就 OK 啦!

轉換訂閱網址和換網域名稱一樣,最可能的衝擊就是影響原來訂閱的讀者,使其訂閱從此就失效了。這件事情當然不會發生,在整個 FeedBurner.com 網域「取消」之前,Google 都會負責自動幫你把舊 Feed 轉址到新的,所以不管你是新舊訂閱的讀者,都可以正常閱讀訂閱的 Blog。有玩 FeedBurner 統計分析的功能,也會發現新舊訂閱者的資料會被合併保留,並不會因為更換網域名稱而重新 Reset,這樣對管理者和訂閱者來說,才叫做無痛升級啊!有在用 FeedBurner、又和我一樣貪圖 feedproxy.google.com 網域的,記得趕緊去轉換一下~

BTW,依照慣例也是要宣告一下,我兩個 Blog 都改成了新的 Feed 訂閱網址,不嫌麻煩的記得可以順手更新一下:

Abin's Note FeedAbin's Note」:  http://feedproxy.google.com/abinlee
Abin's Tech Note FeedAbin's Tech Note」: http://feedproxy.google.com/abinlee-tech

2008-11-10

升級 4GB 記憶體

自從記憶體狂跌以來,身邊開始有人陸續升級或預設裝機到 4GB 記憶體,很多人先入為主、以為記憶體越多越好,可是發現裝滿 4GB 其實差別不大(系統還抓不到那麼多),雖然不貴但也不能這樣浪費啊!慢慢開始有雜誌和 Blog 介紹 4GB 這個神奇數字,但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不會用。我家裏的電腦其實已經裝到 2GB、算是目前主流的記憶體大小,明知差不了多少卻還是想升級,還好懶性使然(懶得作功課、拆機和設定),人家鼓吹再好都無動於衷。但之前的連假,想說無聊的話可以裝一下,沒啥意識地又打開了 PChome,啥?本來創見只有 Jet RAM 下殺到九百以下(Jet RAM 系列據說是用比較便宜的顆粒,良率較低,雖然有終身保固,但如果故障是要「送修」的,不能臨櫃當場更換),現在連主流型號都跌破一千了,「不小心」就點了 24hr 購物,隔天一大早 9:30 貨就送到了。

買之前用 CPU-Z 先確認機器裡的記憶體資訊,當然是選同型號、同品牌的一起工作比較穩當。主機上插的是兩條創見 DDR2 800 1GB,也想過是不是再買兩條跑雙通道卡好,不過實際上差沒多少(少到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比較貴),所以就直接買一條 2GB 的。進到 BIOS 看到的資訊,抓到的是 3348 MB,進到 Windows XP,系統資訊顯示的是 3.25 GB,嗯,還好作過功課、知道這樣算是「正常」,開始跑些軟體測試(打個電動)、重開幾次觀察,確認都沒有不正常現象,這條 RAM 應該是沒問題了(因為記憶體良率明顯比以前低,所以先反覆燒機測試還挺重要的)。

之所以插了 4GB,但在 BIOS 和 Windows 都看到不滿 4GB 的原因,要從硬體和體兩個地方來看。硬體之所以沒認到那麼多,是因為需要保留一些記憶體空間讓主板和週邊硬體溝通使用(這塊叫 MMIO,Memory Mapped I/O),所以就算你的主板有「支援」、能插到 4GB 甚至更多(新的主機板甚至支援到 16 GB、而其他大部分 915/945 以後晶片組還能支援 4 GB,P4 以前的電腦就殘念了吧),顯示時硬會縮水一些。沒關係,硬體識別的問題,開完機交給軟體(作業系統)處理總可以吧,能「用到」才最實際嘛!但很不幸的,Windows 在 32 位元的限制(管你是 XP 還是 Vista),最多只能定址 4GB (2 的 32 次方,硬體支援到多少都沒用),其中還將使用者模式的程式「限制」在其 2GB 的定址空間內(XP 可以在 Boot.ini 裡下 /3GB 參數調整,但調整的話聽說會影響到核心記憶體的配置和穩定性),所以就算你「看到」 3.25 GB ,跑應用程式也不會比較快,多插就真的是看爽的!當然真正的王道,就是徹底擺脫 32 位元的桎梏,去安裝 64 位元的 XP 或 Vista,但,作業系統上的其他軟體,也都要使用 64 位元或相容的版本,軟體的取得和測試使用對一般人來講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啦~所以結論就是,只要你用 Windows XP/Vista 32 位元版本,就算電腦再新、記憶體裝到 4GB 甚至 16GB,作業系統最多也只用得到一部分,多的部份就浪費了。

據友人回報,用 Vista 升級到 SP1,機器可以看得到 4GB(我不用 Vista 所以不得而知),不過根據 M$ 官方弔詭的說明,「系統將會報告已安裝 4GB 的系統上具有 4GB 的記憶體」,哇哩,系統會「報告」可不代表能使用啊!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使用「工作管理員」、切換到「效能」的標籤,看看右下方「實體記憶體」的資訊,總共的數量(可用加上系統使用的部份)才是真正使用到的部份,因此即使 Vista 升級到 SP1,還是有部份記憶體是蒸發掉的。

廢話講完,本文重點是「怎麼去用到所有的記憶體」,雖然上面的結論說:只要是用一般的 XP/Vista,作業系統就只能看到 3GB 多(還不保證都用得到),那還有什麼搞頭?很簡單,只要使用能定址到完整的 4GB 的軟體、並且把作業系統認不到或閒置的部份拿來作其他應用,進而加快電腦的速度,這才是升級加記憶體的目的!解決辦法同樣要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著手。上面提到有 MMIO 的限制,但對此 Intel 也有因應之道,搞了一個 Remapping 的機制,允許軟體透過該機制去認到所有的記憶體空間,所以去翻翻主板的說明書,看看有沒有像是 Memory Remapping、或實體位置延伸 PAE (Physical Address Extension) 的選項支援,在 BIOS 裡面先打開它。在我的主板 Asus P5B SE,選項是在晶片組設定 (Chipset) -> 北橋(管記憶體控制的, North Bridge Chip) -> Remapped Memory Feature,我預設是關閉的,先 Enable 它。搞定硬體,接下來開機進到作業系統,也要打開對 PAE 的支援。原先 XP SP1 是啟動的,後來都關起來,所以要手動去打開。進到「控制台」->「系統」,切換到「進階」分頁,設定「啟動及修復」的選項,去編輯「系統啟動」的設定檔(直接編輯 C:\boot.ini 也可以),在最後加上 /PAE 的參數,重新開機就行了(作業系統 PAE 有沒有開成功,可以用軟體 EVEREST 來查看)。到此,軟硬體對 4 GB 以上記憶體支援算是做完了,但別奢望這時候會「顯示」系統有那麼多記憶體,因為作業系統還是看不到、MMIO 的限制還是在,接下來要透過能藉由 PAE 去使用那些未配置記憶體的軟體,才能實際用到所有記憶體空間。

我知道的這種軟體有兩類,第一種是把記憶體模擬成硬碟的 Cache,用來加快硬碟存取的速度,第二種則比較單純,透過長久以來就有的 RAM Drive 技術、把記憶體空間模擬成一個超高速的實體硬碟,如果把檔案放在上面,讀寫都會有很高的效能!第一類我沒去試用,從 PCADV 雜誌上得知,像是 O&O CleverCacheSuperCache,類似以記憶體模擬硬碟 Buffer,可以增快原有硬碟讀寫的效率,但其風險就是緩存越大、不小心跳電或啥突發狀況發生,系統以為應該已經寫入硬碟但還在這塊緩存上的資料就會不翼而飛,輕者檔案損毀、重者開不了機啊~這些個軟體都要錢,用破解不穩的話更慘,所以我還沒勇氣嘗試。第二類就很常見,因為從小時候就有用記憶體模擬成磁碟機的應用(DOS 開機片裡就有),技術算是很成熟,像是 QSoft RAMDiskGavotte RamdiskCENATEK RAMDisk 等等,站在人多的地方最安全,所以我也是挑免費、程式免安裝又小的 Gavotte。該軟體的使用和教學文章多如牛毛,可以參考下面這幾篇:

無聊人的無聊小站 - 實用軟體介紹 - Gavotte Ramdisk
Ramdisk 實裝大容量記憶體
Gavotte Ramdisk 免費「虛擬硬碟」使用教學

請注意,並不是裝了這個軟體記憶體就都能充分使用,或是電腦馬上會變快啊!裝完以後開始使用,預設會多個虛擬出來的硬碟機(R:\),接下來應該先去「驗證」一下,到底前面說的 PAE 有沒有效果、總共可用的記憶體式不是增加了!一樣直接使用「工作管理員」、切換到「效能」的標籤看看實體記憶體的變化。首先是沒裝 Gavotte Ramdisk 的狀況:

總共實體記憶體(XP 認得到的)有 3407020KB (~3.5GB),約莫等於「可用」加上「系統」已使用的部份(2979263KB + 363600KB,這樣有 512MB 直接浪費掉,那些「可用」的還不一定會用到),如果我用 Ramdisk 割個 768MB 的磁碟機,但是忘記打開主機板對 Remapped Memory 的支援:

這時候可用記憶體加上系統已使用的部份(2197892KB + 492584KB = 2690476KB),和實體記憶體比較竟然短少了七百多 MB (3407020KB - 2690476KB = 716544KB),哇哩!我割出來的 Ramdisk 是直接從那 3.5GB 上挖,不是從完整的 4GB 上弄啊!沒仔細檢查的話,那 512MB 還是白白浪費在那邊,不要以為裝了 Ramdisk 就一定有充分用到記憶體啊!最後,我去主機板那邊打開選項、又確認了作業系統應該做的調整,這時候我直接割個 1GB 的記憶體來做 Ramdisk,結果如下:

可用記憶體加上系統已使用部份將近 3GB (2728440KB + 367456KB = 3095896KB),別忘了,我還有一個 1GB 空間的 R: 哩!這樣實際使用到的記憶體空間才有紮實的 4GB 啊!到此,才算是「充分」用到所有記憶體,但,這樣電腦用起來也不會比較快,我們要利用這個記憶體做出來的磁碟機,來增加電腦使用的速度。

上面有提到,用記憶體虛擬出來的磁碟機有讀取和寫入超快的優勢(不信的話,可以用 HDTune 測試一下),只要把系統或軟體需要頻繁存取的目錄和檔案設定到這台磁碟機上,這樣不就能加快上網或開機的速度?這裡整理一下常見能更改設定的選項:

系統 - 暫存目錄
我的電腦 -> 滑鼠右鍵 -> 內容 -> 進階 -> 環境變數,去修改「使用者」和「系統」的變數,編輯所有 TEMP 和 TMP(總共四個),把變數值改到你的虛擬磁碟機下面 (ex: R:\Temp,這裡有操作畫面),重新開機後系統預設的暫存檔目錄就會在這個高速磁碟機裡,重新開機檔案都砍掉也沒關係(還可以減少硬碟空間的浪費)。
系統 - 拿硬碟虛擬成記憶體的分頁檔
我的電腦 -> 滑鼠右鍵 -> 內容 -> 進階 -> 效能 -> 設定 -> 進階 -> 虛擬記憶體 -> 變更,預設分頁檔是在 C:,先點選 C: 然後選擇「沒有分頁檔案」-> 設定,這是先取消 C: 的分頁檔,然後選擇虛擬磁碟 (R:)、勾選「自訂大小」,裡面的起始值和最大值視你虛擬磁碟的大小決定(有就行了,大沒有用..),一樣要重新開機才能生效(這裡一樣有操作畫面)。把分頁檔放到虛擬磁碟機有沒有風險、速度會不會變快到現在還眾說紛紜,分頁檔的大小設定也和個人的應用有很大關係(也有人主張記憶體大關閉分頁檔算了),我自己感覺放分頁檔過去並沒比較快(因為我很少長時間開機、實體記憶體都用不完了),又怕有不穩定的疑慮(我常愛用「待命」或「休眠」模式),所以分頁檔就不放過去了。
上網 - IE
開啟 IE -> 工具 -> 網際網路選項 -> 一般 -> Temporary Internet files -> 設定 -> 移動資料夾 (ex: R:\Temp),更改完電腦會要求你登出系統才能生效。這是用來暫存上網檔案的目錄,如果改到虛擬磁碟機上,高速的讀取和寫入對上網速度多少都有一些幫助(一樣可以減少硬碟空間的浪費,這裡有設定畫面)。
上網 - Firefox
在網址列敲入 about:config 開啟設定頁面,尋找 browser.cache.disk.parent_directory,雙擊項目更改內容,目錄改到虛擬磁碟機下面 (ex: R:\Temp),這是 Firefox 暫存上網檔案的目錄,另外 Firefox 的預設下載目錄也可以改,在工具 -> 選項 -> 主要 -> 下載,設定全部檔案儲存的所在目錄,重開 Firefox 就會生效 (ex. R:\,以上這裡有設定畫面)。如果你的 Firefox 也有用  FlashGot ,也可以設定暫存目錄,在工具 -> FlashGot -> 更多選項 -> 進階 -> 暫存目錄更改設定即可。

最後報告我用 4GB 一段時間以來的心得。說實話,的確有變快的感覺,但是,絕對沒有到什麼開機只要幾秒、或是什麼程式咻一下就可以開啟完畢的,每個人的環境都大不同,玩的和開機啟動的程式也都不一樣,增加再多的記憶體、開再大的虛擬磁碟機,還是避免不了資料從硬碟讀出來放進記憶體的 I/O 瓶頸,就算你 CPU 有三頭六臂、主機板晶片組再新再強,還沒有換顆高速硬碟速度提昇來得明顯。無奈硬碟速度的提昇有其機械構造的限制(萬轉以上的高速硬碟也不是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各界引頸企盼的固態硬碟 (SSD) 在價錢和信賴度上也還有問題,作業系統和軟體又一直往花俏、肥大的方向前進,增加再多系統資源只是為了因應更多的浪費,怎麼調整加速都好像只是杯水車薪。除了硬體的升級,要延長重灌的週期、保持開機和操作的速度,作業系統和軟體的使用習慣和調校也很重要,一昧只是追逐硬體,效果應該還是有限的~(錢太多的人例外....)

回應: 1

 

2008-10-25

拜訪小乖夫婦 - 七堵一日遊

小乖是阿米的同學,第一次見到小乖夫婦是一起去京都大阪玩耍,後來還一起去爬山、也邀請過他們來家裏玩幾次,之後小乖邀請我們去他們家玩,說他們是住在基隆的山裡面、而且讓小朋友讀山裡的國小,這倒是很讓我和阿米感到好奇。因為身邊的同學朋友很多都是在都市長大的「都市俗」(我自己也是啦),總覺得在山裡或鄉下生活都是老一輩或自己退休後的事,小乖夫婦都在科技業上班、年紀又和我們接近,能夠或願意住在鄉下都很難得,又聽說他們家附近很多好山好水,知道的人又少,假日湊熱鬧的鄉民和對環境的破壞都比一般景點相對少很多,有這個機會當然要去這些私房景點玩耍一番啦~

我們開小黑、帶著兩台自行車(小白和小小白)上二高往北,過汐止的下一個出口(往萬里)下去,大概半小時就到了,不過真的好像到了窮鄉僻壤,看到的都是獨棟的小平房,我們是用 GPS 定位「瑪陵國小」,它帶我們走小巷子、就像是田間小路,很擔心如果要會車就糗了。經過學校正門後柳暗花明,就看到小乖跑過小橋來歡迎我們,哇!他們家就住在河邊橋頭耶,對面有家雜貨店,而附近住的都是親戚同學和朋友,他的小朋友也在馬路上蹦蹦跳跳,小乖都笑稱他是隻「放山雞」。我們停好小黑,稍稍參觀一下小乖的家,緊接著改乘小乖老公的車,前往第一個私房景點:姜子寮山步道,準備去爬山。

從小乖家到姜子寮山有一段距離,經泰安產業道路還要開一段時間的車才會到,我們直接開車到步道入口,發現這裡鳥不生蛋也有不少車耶,小乖老公說當天人比往常多、但路邊停車還是沒啥問題。當天天氣很詭異,一陣放晴一陣飄雨的,還好有雨也只有一下下,秋高氣爽來爬山還挺舒服的,我們先在入口處拍幾張照到此一遊照,立刻動身出發。這條山路很好走,階梯距離適中、而且是用大塊的枕木來做,感覺是個挺有規劃的步道,特別的是,部份階梯旁有個數字,原來是用來「倒數」還有多少台階到山頂的,而且這條山路是 One-way,只要不走小岔路、一條山路同進同出(盡頭就是目的地)。步道全長約兩千幾百階,上山單趟約莫走五十分鐘(沒什麼休息的話),幾乎都有樹蔭也不怕太陽曬到,路上還隨手撿了兩隻甲蟲給小朋友拿著,走著走著就到了步道盡頭的山頂。山頂是塊小台地,視野很好,繞著標高點的四個方向蓋了四個木製瞭望平台,分別可以眺望汐止(還看得到 101)、七堵市區和暖暖的峽谷,不過山頂風大,怕冷的人穿起輕便雨衣擋風(我是覺得很涼啦),休息拍照一陣,再緩步下山。下山回程又撿到第三隻甲蟲,這次是母的(「住山裡的」才分得出公母..),把和兩隻公的放在一起當場就發生「爭鬥」,戰勝的那隻馬上就「騎」上了母甲蟲,要回家了,小乖老公就將三隻都放生,讓牠們去享受「魚水之歡」,不打攪牠們忙碌了~

姜子寮山步道入口處,還有步道實況(注意右下角的台階上有倒數的數字喔)
20081019 093106 20081019 093159 20081019 093850

2008-10-21

國慶連假玩耍二日遊

國慶是今年最後一次的連假,因為太常玩耍,所以這次並沒有安排出國計畫,如果臨時要規劃國內行程,著名景點週邊的飯店民宿也大多一房難求,想到假日郊外又到處是人、開車也會塞,出遊的興致很容易就被澆熄了。不過禮拜五參加完前同事的婚宴,剩下兩天蹲在家裏也不是辦法,最後還是想開車帶阿米出去玩,本來想跑不了多遠,要來去張姓友人推薦的汐止「新山夢湖」散步走走,結果前腳才準備好出門,老天爺馬上不給面子,天氣立刻轉陰飄起毛毛雨,哪有這樣都趁假日才下雨的啊?人家中南部天氣可都好得很呢!ㄟ...話才說完,阿米馬上提議去台中玩,走了啊!結果什麼計畫也沒做、去那些點也不知道,帶幾件換洗衣物這樣就出發了!

上路之後只想到要往中南部跑,果然天氣越往南越好,阿米玩著 GPS 搜尋了一下,路上的大溪、三峽、鶯歌、桃園、新竹、北埔幾乎都去膩了,再南一點好像剩苗栗比較不熟(最近一次是去年去谷關回程順道去了三義的勝興車站),所以改設苗栗為中途點,這次就選南庄這個客家聚落先來攻略吧!從沿路看到的路標得知,附近有名的除了獅頭山,還有向天湖的矮靈祭,不過我們下午一兩點才從台北出發,抵達南庄都三點了,去遊客中心諮詢溜達一番,才知道南庄的景點都推薦要早點來,因為山裡都沒路燈、我們也沒計畫要住南庄的民宿(一大早可以去攻略),看著一整片的好山好水、步道瀑布,只好下次來再專程遊覽囉~接著去老街走走,附近車位仍是一位難求,我們停遠一點、停到一座小橋過去那邊,看到一間間古早味、還有人住的紅磚四合院,真有住鄉下的 feel 耶~南庄除了是客家人、原住民混居的聚落,早期興盛是因為林礦業發達,吸引幾千人來此定居討生活,老街正是當時最熱鬧的市中心,我們經過「南庄戲院」,啥?還有在放電影?原來因應時代變化、戲院轉型經營,現在變成播放老電影的餐廳,到裡面用餐還可以免費看老電影喔(不過這些電影年歲幾乎都比我大)。接著逛逛「桂花巷」、又點了幾樣道地客家菜當晚餐(粄條、薑絲大腸、菜餔蛋),吃飽喝足就離開南庄直奔台中~

南庄老街、南庄戲院門口
20081011 163225 20081011 162832

2008-10-17

DOS 命令工具 - TCC LE

這套軟體 TCC LE (Take Command Console Lite),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沒聽過,但如果說到它的前身,對我來講就很有淵源了。時間拉回 DOS 時代,當時都還是 Command Line Interface (CLI) 的時代,電腦的操作還要仰賴手動敲入一堆命令,一般工作都要「回到 DOS」、在黑底白字的環境下使用。當時主要用來處理和解譯命令的 Shell 程式,就是開機檔之一的 command.com。想當年就愛搞怪的我,偏偏就不愛用這個標準的 Shell,因為嫌它醜、太陽春、又占記憶體(尤其是那個要和 640KB 奮鬥的年代),當時發現另一套取代 command.com 好物:4dos.com,從此就愛不釋手了。除了它一開始就內建了 Doskey、能靠方向鍵顯示已經打過的命令,它還可以用 tab 鍵顯示「可執行檔」、甚至定義 Function 鍵增加各種熱鍵或外掛功能,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彩色」、它可以定義各種不同副檔名的檔案在 dir 時用顏色區分,加上還省記憶體等眾多好處,從 DOS 到 Win98 時代它都一直留在我電腦裡,作為我在 DOS 視窗敲命令的最好夥伴(也因為太過方便、不用敲幾個字元就可以執行命令,導致到現在、偷懶的我打字的速度一直都沒啥長進)。後來作業系統升級到 WinNT、2000 到 XP,DOS 視窗(正名應該叫「命令提示字元」)已經從 Shell 的角色變成了一個 Utility,讓比較進階的使用者透過命令或批次檔來快速、便利地執行單獨或一狗票的工作,我愛用的 4DOS 也升級成了 4NT,繼續默默地存在我電腦裡,用來取代系統內建的 cmd.exe。雖然 Doskey 現在也都被塞進 cmd,但像是命令的 alias、功能鍵組合、彩色的提示字元和檔案列表,還是沒有人能取代 4DOS/4NT 的地位。最近突然心血來潮想到、看看用了幾年的 4NT V4 還有沒有新版(或,開發的公司 JP Software 倒閉了沒),赫然發現這家十幾年的軟體公司居然還在,而且,4NT 現在也「消滅」了(最後版本 8.x)、改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 「Take Command」,甚至還加了個 GUI、支援分頁,骨子裡當然還是 Command Line(不過這個完整版本是要錢的),而我熟悉的 4NT,變身成為 Free 的 TCC LE,好哇!既然不用錢又是最新版,那就把電腦裡用了多年的 4NT 換掉吧!

到官網下載安裝完,一執行,哈~和「未經人事」的 4NT 一模一樣(和 cmd 也差不多),當然要調整一下才見威力啊!我直接拿 4NT 用的 4Start.btm (此為 4NT 一打開便會執行的設定檔,批次檔格式和語法,有點像以前的 autoexec.bat),沒想到直接就能用,我熟悉的彩色提示字元和檔案列表馬上就出來、習慣的快速鍵也有作用,這樣就打完收工了嗎?當然不,順手按了下 F1 跳出 Help 文件,仔細端詳到底有哪些設定。首先,像是顏色和按鍵定義等設定,文件是說要指定一個 ini 檔(有預設檔名),然後把設定貼進去,但我習慣去用類似批次檔的方式在開啟視窗前執行搞定,所以我把設定寫入 tcstart.btm (這個是預設開啟 TCC 前會執行的批次檔):

tcstart.btm
@ECHO OFF
prompt `%@exec[@color Bright Yellow on blue & echos [ & color Bright Cyan on Blue & echos %_winuser & color Bright Red on Blue & echos @ & color Bright Cyan on Blue & echos %_winname & color Bright Yellow on Blue & echos ] & color Bright Yellow on Black & echos : & color Bright Green on Black & echo (%@dosmem[K]K) & color Bright White on Black & echos [%_cwd]: & color White on Black]`
option //ColorDir= chm doc dot rtf wri ppt xls mdb pdf mht:Bright Green; me txt 1st lst frm log nfo diz:Green; bat btm:Yellow;bak tmp diz ms:BRI CYA; com exe:Bright Yellow; ape au mid fla flac wav mp3 m3u ogg ra wma:Magenta; avi flv mepg mpg mkv mp4 mov ogm vob rm rmvb wmv:Bright Magenta; gif jpg bmp png pic jpeg tif:Bright Red; pif ico cur rc fon ttf:Red; zip arj tar tgz lzh ddi rar a0* r0* 00* u0* cab ace msi uu uue :Bright Cyan;c cpp java h pl asp htm php js bas xml html lib:Cyan; css cfg dat ini inf key reg:Bright Blue; sys dll cpl lib:Blue; dirs:BRI WHI;*:WHI
option //EditMode=Insert
title DOS Prompt
alias /r %@path[%comspec]Alias

簡單解釋一下設定內容。第一行寫過批次檔的都知道,主要是讓後面執行的命令結果不要 echo 到畫面上。第二行是搞個華麗彩色的提示符號,除了所在的路徑外,內容會顯示主機名稱、登入的使用者甚至目前可用的記憶體。第三行哩,就是所謂的 Color Dir,就是根據副檔名、在 dir 時根據檔案類型用不同顏色作區分。第四行,是讓開出來的 DOS 視窗變成是 Insert mode (不然預設是 Overstrike 的取代模式)。第五行,是更改 Dos 視窗的標題文字(這純粹是改爽的,不然預設叫 TCC LE)。最後一行,是導入 alias(別名)的外部檔案(這個檔名 Alias 預設沒有,要自己建立)。這個別名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你常用的 DOS 命令,用自己習慣或更短的字去取代,用來更快地輸入。舉個例子,像我愛用 Linux 命令,dir 我反而習慣敲 ls,我就可以在 alias 裡面建立一筆 ls = dir 之類的紀錄(只要在檔案裡加一行類似「別名 命令」的紀錄,中間用空白隔開、不是用等號),其他像是 cp = copy、rm = del、cat = type 之類的,都可以加入 alias 來加速命令輸入(這樣可以體會,為什麼我打字速度一直快不了吧,命令都一兩個字元就敲完、檔名都用 tab 或 doskey 去引導...)。

設定好後執行 TCC LE、開出一個 DOS 視窗,看看設定是不是生效了(最少,要有花花綠綠的 dir 結果),OK 的話直接執行 tccbatch.btm ,該命令的作用是幫你設定檔案關聯(在 TCC 下,.bat = .btm = .cmd,指定以後這種檔案副檔名直接連結用 TCC LE 開啟),關聯建好再執行 tcchere.btm (可以直接敲命令、如果關聯建好也可以用滑鼠直接點這個圖示執行),它的作用就是幫你加入一筆登錄檔紀錄,如果想要在某目錄或磁碟機裡下 DOS 命令,在該目錄壓滑鼠右鍵就可以直接跳出 TCC LE、直接下命令(不用再用 cd 去切換磁碟機和目錄位置)。

深入一點來看 TCC LE 的用途吧!從上面 tcstart.btm 的範例有沒有看出端倪?是的,TCC LE 環境下多了很多自訂的函式、命令和變數(像是 %@dosmem[K] 用來顯示目前的記憶體空間、%_winuser 顯示目前登入者名稱,看 Help 說明還有好多好多),這些玩意都可以用在批次檔裡,所以如果要批次去執行一堆命令組合的 Script 檔,包括流程控制和變數引用,和寫程式一樣,將有所向無敵的彈性!聽不懂?舉個例子好了,如果想寫個批次檔、去檢查我暫存檔目錄的空間大小,當大於 1MB 時提醒我、如果低於 1MB 時就算了。傳統 .bat 的批次檔很難做到,更別說 GUI 的 Windows 環境,除非你找一個監視目錄空間大小還能發警告的軟體,不然只能不定時手動來查(目錄上點右鍵、內容)。可是有了 TCC LE,你只要寫個批次檔,內容就只有一行:

%@IF[%@filesize[c:\temp\*.* /s]>1000000,beep|msgbox OK "Warning" 目錄空間超過1MB,現在是 %@filesize[c:\temp\*.* /s] bytes 了!]

不管是手動還是放到 schedule 裡定時執行,跑一下就能搞定了!其中像是 %@filesize[] (檢查目錄空間大小的變數函數)、beep("嗶"一聲,以前 DOS 有、現在 cmd 拿掉了)、msgbox(跳出 Message Box、還能指定操作和樣式),就像是一般寫程式可以呼叫的函式和系統變數,搭配流程控制(IF ELSE 判斷、迴圈),批次檔能做的事情就有無限可能了!(玩得深入的話,這應該是 IT/MIS 的好幫手~)

正因 Command Line 環境的快速、便利、節省資源,即使現在電腦操作的主流早已變成 GUI,我始終愛用黑底白字的文字命令介面(所以我 Blog 的風格仍愛用黑底白字的主題、架站也愛用 shell 模式操作介面的 Linux),很多狀況,即使圖形介面能做,我還是覺得開個 DOS 視窗處理才是王道(像是查 IP -> ipconfig、測試網路 -> ping 之類的)。巧的是,現在敝公司關於我們自己 CLI 公用程式的產品規格和命令格式,也是我負責制訂和維護的,它快速反應和批次執行的特點甚至還能夠當 API 呼叫,對產品簡化操作和進階應用都有很大的功勞。剛好趁這個機會把 4NT 換用 Free 的 TCC LE,搜尋一下網路上又沒有這個軟體的介紹和設定文章,這次就順便整理設定心得記錄下來囉~

回應: 2

 

2008-10-14

綠光森林

連續幾週的週末都有颱風來攪局,好不容易等到沒下雨的週末,我和阿米就開著小黑往外跑囉~不過臨時晃著晃著也不知道去哪裡,討厭一直市區那就往郊外跑吧!阿米拿著 GPS 亂點亂找,Search 了半天一堆景點都去過了,突然看見有個景點叫「綠光森林」,好像是拍過啥偶像劇的地方,壓下導航鍵糊里糊塗地就出發了。

GPS 規劃完,看了行車路線才知道是在桃園縣復興鄉的山裡面,啊?那不也是土石流新聞的「熱門」地點?不過出來玩就是沒在怕的,且戰且走吧~此行還帶了個新玩具:GPS Logger Holux M-241,當作玩耍的路線紀錄器,還可以將座標結合到玩耍的照片裡作成網路地圖,買了一個月終於要實地上陣了~我們去的「綠光森林」全名是「綠光森林富野綿羊牧場」,看起來應該最少有羊吧,不過出發都已經三點多了,殺到山裡面也要五點囉。我們從二高三峽交流道下、一路走省道入山,又接一小段北橫才到目的地,雖然天色漸暗、拍照也拍不大起來,就連綿羊都收工回家了,但往好處想則是鄉民都走光了,停車用餐都沒什麼困擾。走到入口,要買入場券(票價一半能抵園內消費),啥?開放時間只到七點,那要趕進度了啊(這就是不做功課隨性亂跑的下場)~無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把握時間散散步、拍拍照,在園區內用個餐再下山應該剛剛好。

你拍攝的 20081005 172936。

2008-10-01

Holux M-241 GPS 軌跡記錄器

之前玩過王姓友人出借的 Sony GPS-CS1 衛星軌跡記錄器,雖然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但不可諱言的,這類玩意的確是用來做地圖相簿的利器(除非你的相機像這台 P6000 內建 GPS),尤其我的網路相簿 Flickr 本身就已經支援 GeoTag,只要照片裡有經緯度座標資訊,自動就會有網路地圖相簿的連結效果,如果不愛 Yahoo Map,搭配 Firefox 的 Greasemonkey 套件(我用的是 Flickr GMap Show),Flickr 上的照片自己看的時候就能內嵌進 Google Map 啦!加上我和阿米沒事就愛往外跑,像之前去「外傘頂洲」、這種連陸地都會移動的地方,如果當時有帶 GPS Logger,除了在海上的航行路線,就連在移動沙洲上都能夠精準定位所在地(不過現在的衛星地圖當時的我們應該是在海上吧),連結了地圖和照片,回憶起來應該更有感覺才是~再者,我們三不五時會去騎自行車和爬山,每當有人問起我騎車或登山的路線時,ㄟ,這實在是很難講清楚,但如果可以搭配 Google Map 的軌跡功能,把走過的路線顯示出來,那麼只要一個連結、一張畫面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綜合以上需求,嗯,是該敗家、買個 GPS Logger 的時候了~(其實已經買了兩個禮拜了,但是一直颱風下雨,都沒拿出來玩...)

稍稍做了一下功課,發現符合我需求的產品還真不少,像是外型輕巧好看的 Mobile Action i-gotU GT200、像個 USB 隨身碟的 Wintec WPL-1000 (Easy Showily),以及像個傳統膠卷的 Holux M-241,比較了詳細的規格、外型和功能、又看了一堆人的開箱文和使用心得後,最後還是決定買了 Holux 的 M-241。除了外型出眾外(i-gotU 也不錯,但只有燈號閃爍不能顯示詳細訊息),資訊完整清楚(支援繁體中文,所以液晶螢幕的字型和圖示解析度高、顯示的質感也比較好)、可以紀錄到十三萬個點(含經緯度座標、高度和時間,出國幾天資料都塞得下)、只使用一顆 AA 電池(可更換充電電池)、支援藍牙和 USB 與電腦手機連接(可作為衛星接收器,供手機或電腦導航使用),內建的韌體還能夠持續更新...除此之外,基本的功能像距離和速度的測量、Push To Log、調整紀錄時間等該有的設定操作一樣不少,晶片則是採用時下流行的 MTK (from 聯發科),對我來說是唯一能兼顧功能和外型的選擇。適逢生日,某網購台送了我 $300 的生日 Coupon,它們剛好也只有賣 M-241,折價完價錢直逼一般 Y 拍賣家(含運費),因此當場點一點就敗了~

全部配件和實際大小(拿三號電池當比例尺)

實際上 M-241 的大小比 Sony 的還短一些、但比膠卷稍大,透過 mini-USB 與電腦連接,需要裝專用的公用程式及驅動程式(公用程式可直接設定 M-241、下載軌跡資料檔、匯入資料到照片的 EXIF,以及不同格式轉檔,而驅動程式除了搭配公用程式使用外,還可以連接電腦讓 M-241 變成導航裝置,透過 USB 就能讓電腦直接衛星導航),被「詬病」的應用軟體部分,其實直接抓 Google Earth 就行啦(因為匯出的軌跡檔就有 .KML,玩衛星地圖這才是王道啊)!如果想預覽網路相簿地圖的效果,也可以下載專業免費的 locr GPS Photo 軟體,沒網路相簿還提供註冊上傳的服務哩~Holux 官方在軟體的部份雖弱了一點,但軌跡支援各種格式,套用 Third-party 工具來整理或分享,還是蠻便利和簡單滴~(想產生高度變化表,還有網路服務支援轉換,轉成 NMEA 格式,還有一堆工具 for MTK 可以玩,如果想手動調整每個路徑和軌跡點,建議可以用 SportTracks 來編輯,相當有彈性..)

接下來是實測收訊的效果。根據我使用車機 Garmin 「小G」的經驗,冷開機定位過久、偶爾會漂移的現象本來就是正常的(訊號會受天氣、建築物遮蔽或干擾影響),不過幾次測試下來的定位效果比想像中差(測試的方法:上下班掛在包包上來紀錄行進軌跡),除了偶有的漂移,總覺得不夠「準確」。後來爬了文,才知道原來自己在都市裡搞軌跡測試,是一件很「笨」的事(也很少有人這樣玩)。車機因為有圖資,在畫面上顯示可以 follow 實際道路做修正,所以導航時覺得好厲害、還能精確知道我在哪條巷子裡。但 GPS Logger 要單就幾個衛星的訊號、在幾秒內反應立刻知道所在地,加上還有誤差(正負十公尺)和遮蔽干擾,而且還正在行進中,這種都市內上下班騎機車的路徑紀錄,紀錄出來的結果自然不大行。從紀錄的軌跡看來,像走在高架道路下、兩側有高樓住宅的馬路上、或身處小巷弄間,都很容易就不準,但當我過橋、行經工廠倉庫等開闊區域,又變得相當準確了(連在哪個車道都沒錯),當然,天氣狀況還另外有影響(尤其颱風天烏雲密佈、偏差更多)。所以呢,這玩意的軌跡功能最適合到郊區出外玩耍(定點拍照紀錄 GeoTag 也沒關係),如果老是在都市中而且還在室內(吃吃喝喝),要拿來紀錄軌跡和詳細路線,感覺上就不大實用了。(看到不少「車友」用 M-241 紀錄自行車路線甚至攻山路的坡度變化,想到哪天和單車社吳姓、張姓友人嘗試山路的時候,也能以此作為挑戰體能的參考~不然單純用「感覺」去形容騎山路的難易度實在太抽象了...)

前幾天趁在捷運站等阿米的時候,無聊也測試了一下藍牙導航。我的手機是 Smart Phone Dopod 575,上面裝過手機版的 Papago G10,可以透過藍牙去連接 GPS 裝置,連接後用手機上的軟體來做衛星導航。「小時候」第一次玩 GPS 時,就和溫姓友人借過他的 Holux GPSlim 236 測試過(這可是當時的「名物」,不過手機導航螢幕太小、輸入不便,因此實用性太低),後來開車環島,一開始也是透過溫姓友人出借的 Compaq PDA + 236 來凸全台灣,有了以前的經驗,我的手機連接新朋友 Holux M-241 應該也沒啥問題吧?果不其然,手機掃瞄了附近的藍牙裝置,一下就抓到了 M-241,進到 Papago 裡,馬上就能衛星導航(還可以看衛星訊號的詳細資訊),實在是太簡單了!(而且 M-241 還支援一邊導航一邊軌跡紀錄,也附車充套件,沒帶小 G 臨時導航也能頂一下~)先不管這個功能用不用得到,反正多送又沒加錢(藍牙耗電問題也還好),算是額外的 Bonus,誰知道哪天臨時就用得到...(如果我有隨身攜帶的 NetBook 上網機,透過 USB 外接或藍牙,搖身一變就成了大螢幕的衛星導航...)

可惜緊接幾個禮拜週末都有颱風攪局,還沒機會玩 GPS 座標寫進照片、放進網路地圖的 GeoTag,現在只希望能夠見到久違的假日陽光,不然一直待在室內都快發霉了~

回應: 4

 

2008-09-22

舞台劇:針鋒對決 (Othello)

果陀劇場二十週年推出了一部舞台劇「針鋒對決」,阿米聽到消息相當興奮,除了劇本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 Othello」之外 (其他三個分別是「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主要出演的角色還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有李立群、金士傑、鄧志鴻,光看到卡司便讓人垂涎三尺。這算是我第一次接觸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應該是第二次看果陀劇場的表演(上一次看的是在國父紀念館的「看見太陽」,哇~六七年前了),想到這個體驗應該也會挺特別的,當時還可以美其名當作阿米的「七夕情人節禮物」,一舉數得,於是早在一個多月前聽到消息就上網路購票,等了一個月至今才有幸一睹為快。

演出的場地是「城市舞台」,其實就在台視對面的社教館內,入口在開放空間的地下一樓,剛到的時候發現附近也沒海報宣傳、連人群都沒有,還以為搞錯時間和地點了哩(其實都在地下一樓)。進到 Lobby 聽到的都是工作人員在喊「歡迎您今天來看戲」,雖然人也不少,卻沒有擁擠吵鬧的感覺(都是藝文人士?!),進場之後,哇~好小的場地啊(和之前去看獅子王的小巨蛋真是天差地遠),不過也因為小,我們坐到十幾排,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舞台甚至演員的表情。除了工作人員外,現場還有城市舞台的志工,幫忙大家找座位和維持入場秩序(阿米說連女廁都有人幫忙,大排長龍的現象變得有秩序很多),場地的管理比之前寬宏藝術做得好很多(可能也因為場地小、人少),欣賞戲劇的 Feel 也比較棒(還是有人遲到,工作人員就強制他們 queue 到一定數量才能進場)~這次號稱是「台灣當代最傑出的演員組合」、「史上最洞悉人性的經典作品」,順勢作為果陀二十週年的里程碑,也是理所當然,除了莎士比亞的劇本,我最期待的還是看到李立群、金士傑兩位在舞台上較勁演技的畫面。之前也看到電視上對「針鋒對決」劇組人員的專訪,看到大師舉手投足對角色演繹的傳神、還有多年來對戲劇表演的堅持,「拍電視劇是一種能量的消耗,演舞台劇卻可以凝聚能量」,那時就對得以目睹其現場演出的機會相當期待,而且還是連大師都覺得相當挑戰的莎翁名劇,一定更有看頭。

故事主角是一位威尼斯的黑人將軍奧賽羅(李立群,為了演黑人還整個臉抹黑、燙黑人卷),憑其彪炳的戰功和經歷獲得全國軍民的擁戴,雖然和身份、階級及年紀都相差甚遠的年輕貴族妻子苔斯狄蒙娜(蔡燦得)私下相戀結婚,一開始還不受其父(鄧志鴻)祝福,但婚後的鶼鰈情深仍讓周遭的人都感受到幸福甜蜜。可是其麾下生性多疑易妒的掌旗官伊阿茍(金士傑),除了私下懷疑其妻子愛米莉亞(呂曼茵)到處和人有染之外,更因奧賽羅拔擢年輕的凱西歐(何戎)為副將,非常不服氣決意報復,用人性的矛盾和嫉妒去挑撥眾人,讓夫妻反目生隙、部屬兄弟失和,自己在中間搧風點火當假好人,雖壞人不得善終,但最終仍釀成悲劇無法收拾。尤其是劇中伊阿茍對人性黑暗面的了解,僅只是撥弄男人的嫉妒,就讓一個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無所懼的英勇將軍,一瞬間變成無法控制的野獸,讓一個單純的貴族紳士羅德列哥(舒宗浩),變成膽敢偷襲副將的刺客,他還可以在旁邊當個「正直誠實」的下屬和朋友,將這些人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都玩弄於股掌之間,即便再善良、再英勇、再聰明,也敵不過自己人性的嫉妒和猜疑~李立群把奧賽羅的矛盾掙扎和嫉妒憤怒演繹得十分傳神,而金士傑更是將伊阿茍的城府和奸詐狡猾表現得淋漓盡致,臨場看兩位大師彼此的「針鋒對決」,真是相當過癮!

定裝劇照(填寫意見卡贈送的明信片,由右至左是「奧賽羅」、「苔斯狄蒙娜」、「伊阿茍」)

以往看過的舞台劇,音樂元素都佔了很大的部份(其實都算「音樂劇」吧),這次看的針鋒對決,道道地地的是戲劇,除了背景音樂,靠的都是演員硬底子的身段演技和台詞對話(尤其這些台詞,還是那種英語系文謅謅不口語的台詞),用肢體動作和豐富情感的抑揚頓挫,就可以徹底表現出人物性格和劇情張力,實在是太強了~佈景也讓人印象十分深刻,靠著幾塊「牆壁」搭配燈光角度,可以變換出各種不同場景和營造相對應的氣氛,雖然場地不大,但臨場戲劇帶給人的緊張刺激和人性感動,遠比大場面、目不暇給的效果都來得多,難怪到了落幕,觀眾們都報以熱烈掌聲,更有不少人起立表示敬意,得以看到這樣精彩的演出,的確不枉此行,真是好看啊~

不久前才看過獅子王,雖兩個場次內容規模天差地遠,但明顯能感受到國內戲劇發展的拮据和不受重視(就像國片一樣)。說實話,欣賞這樣的戲劇不用字幕、有你我熟悉的演員、有配合國人調整的內容和台詞(還有便宜一半的票價),能夠帶給人的感動,可能是不相上下或更多,但如果沒有這些藝術表演工作者的堅持,這些表演在國內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可能都消失殆盡了。雖然百老匯之類的國外大型演出能給人震攝的感受和體驗,但這些國內的作品,即便規模小了點(也比較少不知所謂、湊熱鬧的鄉民),但演出的內容和品質,同樣能給人另外一種不同層次的感動和更深的體會~(音樂劇、畫展、舞台劇,最近真是越來越有文藝青年的樣子了...)

2008-09-11

海角七號 (Cape No. 7)

海角七號」,第一次聽到這個電影是從綑小姐的 MSN 暱稱看到,上映後據說佳評如潮口碑很好,連 PTT 版上都推到天昏地暗,後來在綑小姐看完強力推薦的份上(她還進戲院看了兩次!),我和阿米在上映第二週後也排定去戲院一探究竟。我們是禮拜五晚上去看,買票前查了一下場次,啥?網路購票完賣?雖然是小廳,但即使是之前「刺客聯盟」的首映,都沒看過這種情況哩~中午吃飯趕緊排隊去買,還好仍有現場票、得以在預定的時段看到電影。

說實話我不知道幾百年沒看過道地國片了,最近的一齣「不能說的秘密」,動用大量兩岸三地的資源,嚴格來說還不夠道地(不夠台..),而心中長久以來對國片的印象,要讓我能進戲院去看,心中多少都有點抗拒(尤其是由新銳導演和不知名演員組成)。而進戲院前,雖然已經到處聽說好看、讚,但我刻意不去了解這部電影(怕有雷),所以連導演是誰、演員有誰,我一點都不知道(其實知道也沒用,因為一半以上我沒聽過、還都是第一次出演電影)。第一幕:看到男主角背著行囊、罵了句髒話,從我熟悉的台北市各場景飆過,喔,是「范逸臣」主演的啊,一路變換景色到恆春墾丁,故事是發生在南台灣,陸續出場的演員和畫面,哇!真是有濃濃的「台味」啊~夾雜著日文、台語、國語,還有再鄉土不過的對話和鄉民們,這些都是我們相當熟悉親切的內容,三不五時搞笑的橋段和對話(道地的台灣「梗」,這可不是好萊塢或港片看得到的),自然卻能逗全場觀眾捧腹大笑,是啊,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啊~當男主角暫時頂替當一個不負責任的郵差之後,收到一個寄到「台湾恆春郡海角七番地」的「小島友子樣」,卻查無此地址被退回的舊郵包,開啟了另一條不同時空的故事主線。場景突然回到日治時代結束,因二戰戰敗、在台灣的日本人整船不知算離開還是返鄉(日僑遣返),浮現要告別熟悉的台灣生活離開當地愛人的畫面。帶著戰敗被踐踏的「皇民尊嚴」和與分開女孩的愛戀思念,一個日本青年在船上每天用書信把心裡的感傷和矛盾紀錄下來,但,最後情書始終沒有寄出去,男子回到日本反倒把這幾封信和過去的記憶都塵封起來,帶著一輩子的遺憾繼續生活。但他過世後,後代的子孫輾轉發現這些感人的書信,依照泛黃信封上的當時地址,把這些沒寄出的情書都寄到台灣,希望信中的台灣女孩(現在都已經是八十幾歲的阿嬤)可以知道當年青年離開的無奈,「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時空場景不斷在現代和過去切換,又穿插現代流行樂團和鄉土人物的強烈對比,過去和現代、都市和鄉村、台灣和日本、流行和傳統、在地和外地人、平地和原作民...,一大堆我們熟稔卻沒重視過的元素和現象,導演魏德聖用巧妙的安排交錯在一起,就像日常生活一樣自然,但又有好多弦外之音,突然發現,就在我們生活的台灣,原來有著那麼多的人文社會衝突,也有那麼多的豐富題材。更厲害的,片中幾乎絕無冷場,小人物的生活點滴、適時適地脫口而出的口頭禪和「國罵」(不是在罵人啦,當純就是語助詞無義),通俗又饒富趣味劇情安排,不像以前一些發人深省的「藝術電影」(搞不懂導演到底要交代什麼)、或是有點 Low 的台式喜劇(指標人物:朱導、吳x憲),全場觀眾在捧腹大笑之際,還都能夠很清楚知道劇情的發展,兼顧了娛樂性和深度、詼諧但不低級。

電影預告

每當大家嘻嘻哈哈告一段落,又浮現六十年前那段讓人感傷又無奈的橋段,背景放著聽了會令人淡淡哀傷的音樂、佐以書信內容的日文口白和返日輪船的黃昏場景,讓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安排忽上忽下,開始要覺得低潮難過的時候,馬上又回到現代主線的「任務」情境,蹦出草根人物好笑的對白和劇情,讓人又忘掉那剛剛短暫的悲傷。除了那段跨越時空的淒美愛情,在現代,各種感情的橋段一樣不能少,除了男女主角,裡面還有黑手員工對「爆乳」老闆娘(佩甄)的曖昧之情、原住民對離開妻子的思念之情、鰥夫寡婦的鶼鰈情深(現實裡他們真的是夫婦..)、小米酒業務和櫃台小姐的若有似無的感情、還有很多對父子母女間的親情...每個鏡頭每個細節,都有很豐富的情感元素在裡面,難得的是就像生活一樣自然,很容易讓人無形中就被感動。導演對台灣社會文化的觀察,也隱藏在角色設定和場景安排之中,像是城鄉差距與地方發展、單親家庭、傳統文化的凋零、外來文化的衝擊、堅毅率直的台灣精神,都用很簡單和容易理解的手法來呈現,不管是單純把「海角七號」當娛樂商業片來看,或試著去感受導演的用心和安排,從每個角度來看這都是部很值得一看和推薦的電影。

男女主角在夕陽下海灘上深情的擁抱(墾丁真美)

氣質正妹:飾演女主角苦情小公關的「友子田中千繪

看慣了好萊塢電影,回頭看到這部小品(在台票房三週已經破四千萬!),心裡有五味雜陳的感動。因為戲裡都是熟悉的場景、大多是台灣的演員、講著國台語的對白、述說著平凡的故事,不靠偶像、沒有天馬行空的劇情、也沒有爆破激烈的動作畫面,但很容易就能融入電影情境裡,被感動、被逗得哈哈大笑,而這些梗,很多也只有台灣人才懂,這才是道地的國片啊!但,這樣一部好看的電影,因為預算不夠(目前還在負債中)、沒法做什麼宣傳(目前票房是靠口碑衝出來的,檔期現在還被拉長、上映戲院還在增加中),好聽的音樂也沒法出原聲帶(沒錢,又不像周滷蛋有唱片公司和金主),除了靠大家的 Blog 和口耳宣傳,現在也努力參加電影獎項爭取曝光機會(目前已經得到台北電影節、東京海洋影展首獎)。時下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已經不多,尤其是道地的國片更難得,於公於私都應該好好支持(等大陸的「種子」或是五區的 Screener 應該是等不到的啦)~看膩打打殺殺、恐怖陰暗的電影,或不懂外來的美式英式幽默,強力推薦標準台式幽默、詼諧又能帶著很多感動的「海角七號」,絕對是相當值回票價~(看完真的像導演講的,走出戲院感覺什麼都是「滿滿的」~)

想寄到「海角七號」的泛黃情書,左上是分飾日本青年和歌手的中孝介,右下是「小島友子梁文音

海角七號之馬拉桑搖滾樂團,由左至右:勞馬(民雄,歌手、主持人)、茂伯(林宗仁,真的是國寶的北管大師)、阿嘉范逸臣,歌手)、馬拉桑(馬念先,糯米團樂團的吉他手兼主唱)、水蛙夾子小應,夾子電動大樂隊、夾子太硬啦樂團主唱)、大大麥子

最後看看大家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照片提供:果子電影
電影官網:「海角七號」電影官方部落格

回應: 2

 

2008-09-08

Google Chrome

這兩天網路上最火的下載就是 Google 推出的 Google Chrome,一堆鄉民不由分說馬上前仆後繼地去期待(雖然消息走漏到推出才兩天)、去下載、去安裝使用,所以網路的 Blog 各種安裝說明、開箱文、介紹文此起彼落,幾乎都是圍繞在這個「瀏覽器」上面。介紹文一多,更深入的文章也慢慢出現,像是去和其他瀏覽器比較速度、比較外掛功能,還會有些莫名其妙的結論,其實很多的著眼點都是:單純把 Google Chrome 當一般網頁瀏覽器。其實我剛聽說這玩意的時候,又看到其中的一些特色,我的第一個感覺是:「Google 才不會搞個單純的瀏覽器」,沒錯,它的行為明明就還是個瀏覽器的應用程式,但 Google 不是笨蛋,涉足瀏覽器這個既定成熟的「紅海」市場,想拼獨占性又拼不過作業系統內建的 IE 或 Safari,拼自由度和功能也拼不過 Firefox,明知不可為還為之,這不是註定失敗嗎?不過市場觀察家都說,M$ 雖然建立了龐大的軟體帝國,但因在 Internet 上失去先機,使得後來的腳步只能一直在後追趕,雖然 IE 最後還是幹掉了 Netscape,但眾多網路服務出身的後起之秀 (Yahoo, Google),一直讓 M$ 如芒刺在背。搞過軟體的都知道,只要 M$ 想玩、一出手該領域就無人能敵(先內嵌在作業系統裡、或送,大多使用者就被制約,也不想花錢再買其他工具),但扯上網路服務,M$ 就很難保持優勢(打開瀏覽器,還有誰會用 M$ 的搜尋引擎和首頁?),所以要和微軟抗衡,誰都知道不能用軟體對決,網路服務才有空間。所以當 Google Chrome 一現身,我馬上想到兩年前曾經寫過的「Google の 野望」,是啊,Google 和 M$ 終於要短兵相接了,當然不是在拼瀏覽器,是在拼「網路應用程式」。

我不覺得它是個瀏覽器,嚴格說來,它是個「網路應用程式」的平台(概念類似 Sun 的 Java Web Start,不過沒什麼人在用),不要蠢蠢的拿它去開 Yahoo、逛 Blog,然後批評它沒有 Firefox 好用、怎麼不能這樣那樣,這玩意主要是優化來和 Google 的網路服務做整合,所以如果常用 Google 個各項服務,像是找資料 (Google Search)、看 Email (GMail)、文件和行事曆處理 (Google Doc, Google Calendar)、網路相簿 (Picasa)、網頁空間 (Google Sites)、寫 Blog (Blogger)、觀賞影音 (Google Video, Youtube)、看 RSS (Google Reader) ...,以上「網路應用程式」都使用 Google Chrome 的話,速度快又方便,這才是王道啊!不相信?再看看以下歸納出來的 Feature,Google 推出這玩意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1. 網址列直接整合搜尋列(預設當然是 Google Search,搜尋引擎是 Google 強項),還有熱門推薦的搜尋建議(自動完成)
  2. 允許建立網路應用程式的捷徑(直接幫每個網路服務拉自己的桌面捷徑,當一般軟體啟動執行就是了)
  3. 多分頁模式,但每個分頁都有獨立的執行緒,當掉也不影響其他分頁(官網稱為防當機控制,每個應用程式才不會干擾到)
  4. 無痕模式(像 M$ IE8 的隱私瀏覽模式),該分頁私密資料不紀錄在本機內(便於兼顧可攜性和安全性)
  5. 特別針對 Javascript 執行效率優化(Code name: V8 Engine,因為網路服務使用了大量 AJAX、Javascript 來達到視覺效果和操作效率,尤其是 Google 的玩意們)
  6. 完全支援 Google Gear (網路應用程式可以離線使用,這很重要,即使不能上網你還可以先寫 Mail、離線閱讀 RSS,這才叫應用程式啊!)
  7. 減少記憶體浪費(以瀏覽器的角度,Google Chrome 佔用的不會比較少,但以應用程式的角度,程式間集中記憶體管理,可以減少浪費)
  8. 可以 Porting 到各種平台(不只不同的作業系統,甚至是不同電腦平台和裝置,我猜 Google 手機 Android 應該會內建,現在的手持式裝置只能用陽春瀏覽器上網,複雜的 Web Service 根本開不了)
  9. Open Source 的核心 (Webkit),也允許使用者未來開發外掛套件 (Plugin)

其實之前釋出的漫畫裡面就已經很明白地講,這玩意是根據應用程式和使用者需要重新設計的工具,只不過這些程式和服務都在網路上,工具當然就是瀏覽器的樣子啦!最後也提到,該軟體不是要和誰競爭,最主要是改善大家上網的經驗,進而激發各家瀏覽網路的工具,往更安全、穩固又便利的方向發展(好偉大的目標啊~)!當然自私一點,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上網體驗,什麼工作需求都用網路上的服務和應用程式,自然像 Google 這類服務商會越來越壯大,像 M$ 靠單機應用程式起家的軟體公司就會倍感威脅,這才是 Google 的目的啊!至於 Google Chrome 有多少市占率它一點都不 Care,但環境改善後大家都用 Google Doc 而不用 M$ Office,甚至隨便用個裝置或作業系統、能上網就能滿足需求(像用 Netbook 的 Linux、或 Google Phone 的 Android,漸不去用 M$ Windows or Mobile),這樣 Google 才會科科笑啊!

屁話那麼多,其實我對 Google Chrome 一點興趣都沒有(根本也沒裝),關鍵是我不愛裝 Beta 的軟體(但如果是 Beta 的網路服務沒關係,因為它會自己升級),穩定性和 Bug、沒外掛都只讓我覺得像白老鼠或免費的 QT 一樣,既然剛更新的 Firefox 3 已經給我很好的上網經驗、我也已經使用了大量的網路應用程式(和 Firefox 外掛)來便利生活工作所需,Google Chrome 對我來講還是雞肋一般,我反倒期待的是 Firefox 3.1 將會改善的 Javascript Engine: TraceMonkey,那會讓我保有 Firefox 的習慣又得到網路應用程式加速的好處。Google Chrome 對業界最大的影響是要大家重視網路使用的需求(還有離線時怎麼繼續使用),根據習慣的改變重新設計了瀏覽器的架構(各分頁獨立和集中記憶體管理),大方向是非常有創意和正確的,如果使用者反倒侷限在「瀏覽器」三個字上,那就搞錯方向囉!

好文推薦:
Jan’s Tech Blog - Chrome:建立Google OS的基石
電腦玩物 - Google Chrome 目前我這樣用:桌面端離線/在線網路應用程式

回應: 2

 

2008-09-06

更新到 Firefox 3

我知道我 Lag 大了,Firefox 3 都出來不知道多久,現在才在裝?我也是有參加 Firefox 3 下載日的活動(還有那個自爽的紀錄證書),但很抱歉,我不愛做白老鼠,軟體一定要到它正式版、穩定了,我才想要去更新換版,尤其像瀏覽器這種每天都要接觸的工具,一升級又有一堆套件不相容不支援的問題,與其辛苦地去試相容性找堪用的,還不如等相關套件改版完畢,再去安裝豈不更好?Firefox 3 出來差不多 3 個月了,全球百萬計的鄉民幫忙測試和回報,終於有比較成熟的 3.0.1 出現,也透過通知推薦升級了,嗯,這才是該升級的時候。

這次的改版幅度比較大,加上部份套件年久失修不能用,所以乾脆砍掉重練,一整個重裝 Firefox。我還是用之前的技巧(指定 Profile 的目錄與 Firefox 在一起),裝了個方便備份和還原的 Firefox,這樣只要辛苦一次,我其他兩台電腦就都可以用同個備份的所有套件和設定了!這次使用的套件如下(舊文章就不更新了,以後有新套件就更新這一篇):

  1. Adblock Plus (廣告阻擋器,精準到 DIV 元件都可以擋,對付討厭廣告的利器,記得要訂閱個過濾條件集更強大喔!)
  2. Adblock Plus Element Hiding Helper (Adblock Plus 的輔助小幫手,可以指定畫面上任何一個元素製作廣告過濾條件)
  3. All-in-One Gestures (必裝!這是好用的「手勢」功能,讓你一支滑鼠拖拖拉拉就可以完成像上下頁、分頁切換和視窗的各種操作,用過的都說讚!)
  4. Bloglines Toolkit (Bloglines 工具集,其中有個通知器會通知你訂閱過 Blog 的更新狀況)
  5. Download Statusbar (Firefox 下載管理工具)
  6. Firefox Universal Uploader (萬用檔案傳輸工具,專門對付網路服務檔案上下傳,像 Google Doc, Box.net, Flickr, Youtube, Picasa 都支援)
  7. FlashGot (讓 Firefox 支援各種外掛續傳下載的工具,像是 Flashget 之類的)
  8. Forecastfox (在狀態列顯示最近天氣預報的套件)
  9. Foxmarks (結合網路服務,讓你可以同步多台電腦書籤資料的套件)
  10. Gmail Notifier (這個套件就是檢查 GMail 的,支援多信箱檢查)
  11. Google Notebook (這個套件可以和 Google 筆記本服務相結合,提供你隨意剪貼網頁連結使用,並且記錄在網路上)
  12. Greasemonkey (本套件可以透過外掛腳本 Javascript 去更改網頁服務的內容和操作,詳情可以看這篇文章
  13. IE Tab (讓你的 Firefox 有「雙核心」,特定網頁可以用 IE 的分頁來看,超讚!)
  14. PicLens (Cooliris, 華麗的照片瀏覽器,有幻燈片式平滑絢麗的操作介面,現在也支援 Youtube 囉~)
  15. QuickDrag (所選文字拖拉功能,可以拖到剪貼簿、網址或搜尋引擎,直接開新分頁顯示)
  16. Stop Autoplay (瀏覽時停掉惱人的自動音樂或影像播放)
  17. Right Encoding (補充 Firefox 沒有右鍵切換顯示語系的功能,原作者已停止維護,這是網友改的)
  18. Tab Mix Plus (神奇的分頁管理工具,讓 Firefox 的標籤和分頁更有彈性)
  19. Web Mail Notifier (WebMail 的 Check 工具,我拿它來監看 Yahoo & Hotmail 的信箱)

以上大概有 3/4 的套件都和以前一樣(有興趣可以參考官方的 Top15 推薦名單,最近剛要更新),除了新玩的(PicLens, Stop Autoplay, FireUploader, Adblock helper)、舊版不更新只好換一套(Super DragAndGo -> QuickDrag),再來就是把我的書籤同步服務從 Del.icio.us 跳槽到 Foxmarks 了,主要它是針對 Firefox 量身訂做的服務和套件,能同步多台電腦裡的書籤,也兼具網路書籤的功能,Del.icio.us 弄起來還是會有些彆扭,乾脆趁砍掉重練的當下一併搞定。

網路上謠傳 Firefox 3 有多棒有多棒,實際使用幾天看來,網頁瀏覽的速度和效能上的確有點改善,舊版碰過的幾個怪 Bug 這一版也不復見,不枉我辛苦的重裝啊~不過一樣狂吃系統資源,這應該是這類集中分頁瀏覽器的原罪吧!Firefox 更新和成長的速度有目共睹,不過每一大小改版都會通知上網的用戶更新,有時候對使用者也是一種負擔(阿米就抱怨又不是防毒軟體,怎麼老是在更新),雖然說安全為上,但太過頻繁的關心,還是會被人家嫌嘮叨的~

2008-09-03

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 (Millet)

自從知道米勒畫展將在台灣舉辦、到五月底在電視上看到馬總統優先進去觀賞開始,阿米就很想去共襄盛舉、有機會目睹這位藝術家舉世聞名的畫作,不過中間一直有其他活動,加上正值暑假、又湧入了大量鄉民,想說展期有三個月,等玩耍行有餘力再去好了。不過期間一直聽到該畫展盛況空前、觀展人數再創新高,隨著截止日期越來越接近,阿米就很擔心會忘了去,所以一兩週前就開始安排時間來去看展。後來又聽到我老闆的經驗,即使上班非假日、仍有眾多放暑假的學生和外地一台台的遊覽車慕名而來,開門前一個小時就開始大排長龍的景況來看,這次畫展的確非同凡響,看到有人曾排隊排個兩到四個小時的悲慘經驗,我看假日要去大概難如登天,所幸主辦單位還彈性延長每天的展出時間,所以我和阿米特地找晚上再去碰碰運氣(晚上排隊也不用曬太陽)。

「第一次去」我們找禮拜五下班、晚上七點直奔南海路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到門口一看,哇塞!排隊的人龍除了在博物館區繞了幾圈再排出人行道,尾端又進南海學園繞不知道幾圈,雖然沒比我老闆看過更長的人龍可怕,但再兩三個小時就關門了,排那麼長看得到嗎?當晚我和阿米就放棄,改去逛師大夜市了~XD 又過一週,阿米仍不放棄、計畫拉著我再去看展,這次有了心裡準備、又明查暗訪了一些資訊(售票只到 8:30),我們就趕著八點抵達,場外等著進場的人龍依舊(因為有總量管制、有票也進不去),但買票窗口卻不大需要排隊(7-11 的 iBon 雖然也可以買,但現場刷中信卡還有打折),看著人龍尾端已經有工讀生在勸退:「排到這邊會看不到喔~」,好吧,至少有了票下次就能直接進場了~ (這次沒看成改去逛公館~XD) 沒想到看個畫展也要「三顧茅廬」啊,第三次到歷史博物館是禮拜天的八點多,這次我們打定主意一定要看到,ㄟ?是要關門了嗎?門口怎麼都沒人啊~原來當天只開到十點,時間只剩八十分鐘,加上隔天是上班開學日,難怪鄉民據減不用排隊,我和阿米這才趕緊跑進去看~ (雖然跑了三次,但最少沒浪費半點時間排隊..白跑那幾趟都繞去逛夜市~)

到此一遊照是一定要滴~
20080831 221331 20080831 221623

這次作品是由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也是第一次以米勒畫作、寫實鄉村田園畫為主軸的海外特展。進到展館先看到的是和米勒同梯、同屬巴比松畫派擅長鄉村風景畫的大師胡俊、柯洛、迪亞茲、德崗等人的作品,和上次看巴洛克畫展華麗的宮廷畫大相逕庭的是,這次畫展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描寫農村田園的景色,平凡的農舍牛羊和單純的村婦農夫,還有恬靜純樸的田野風光,才是每幅畫作的主角。認真的阿米看展前除了涉獵過不少米勒的書籍,看展時還特地租了導覽機已深入了解每幅畫的背景和內容,阿米一直嚮往歐洲鄉村的美景(還立志想去 Long Stay),融入現場畫作描繪的景色之中,真是讓阿米大呼過癮~此時碰到上次也有遇見的導覽員,正在口沫橫飛地介紹波納的作品,那是一個巨幅描繪一群牛在鬆土的畫作,寫實主義自然畫風的作品除了著重細節的描繪(很像實景照片、連牛的毛都像立體的),還透過筆觸詮釋出人文的關懷,那剛好是十九世紀攝影技術萌芽的年代,這些崇尚自然的畫家作品,除了寫真、寫實,還多了照片做不到的「寫神」,因為畫家們不一定是在風景旁當場寫生,很多都是長住在鄉下、每天像在發呆一樣地觀賞農村景色,最後的作品可能在畫室完成,而畫布上的景色點滴,都是大師們對自然的體會和讚賞,那可不是相機能紀錄的東西。

進到主展室,那才是展示十幾幅米勒作品的重頭戲。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也是農家子弟出身,年輕時就展露了藝術家的天份,雖然很嫩、一開始還靠著肖像人物畫糊口(其中還有美豔的裸女畫),但他時時刻刻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純樸而勤勞的形象。後來毅然決然,舉家從巴黎遷移到楓丹白露,背著簡單的行囊在巴比松村定居下來。他整天望著當地的樹木和田野,實地體會農民堅韌困苦的生活,以他對農村鄉野的感情,透過人性化的描繪方式,一方面鉅細靡遺地紀錄大自然渾然天成的美景,另一方面放入了個人在宗教和人文面的關懷,讓後來崇尚自然的巴比松畫派帶領風潮,表現在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對沒落農村的憂慮和關懷,這就是為什麼米勒的畫作,能夠影響和感動後人的原因。主展室兩側用玻璃保護的兩幅作品,自然就是只在課本書籍上才看得到的作品:「拾穗」和「晚禱」,附近還有像「牧羊女與羊群」、「春天」,實地看到這些如雷貫耳的真跡就已經不枉此行了,畫面帶給人的震撼,加上其對人性的細膩描繪(這部份是從文字和導覽按圖索驥得知),第一次讓我覺得為什麼光看畫作會有深刻的感動。

像「拾穗」,畫面上看到的就三個婦人在撿拾地上的麥穗,但有沒有想過這畫面有啥感動的?後面遠方有群農工拉著馬車正在大把大把的收割,這三個婦人是沒有地的窮人,只能夠撿些收割遺留在地上的麥穗餬口度日啊~相較著明亮歡愉的地主(M 型化社會金字塔的頂端),窮苦操勞但仍堅毅地為生活努力,他們才是值得被尊重和疼惜的主角~

拾穗(The Gleaners

而「晚禱」中,原先名為「馬鈴薯欠收」,以表達農民眼見辛勤耕耘換來微薄收穫的心酸,但該作品卻散發出濃厚的宗教氣氛(主角脫帽低頭一付感恩祈禱的模樣),於是在遠方加了教堂,變成彷彿聽到鐘聲,辛苦一天的夫婦向上帝禱告的畫面,感謝有大地恩惠才得以溫飽、表現出知福惜福的農民質樸性格。畫作好像主角是「人」,但卻是不起眼不知名的平凡人物,佐以對鄉村景物的細膩描繪,才成就這些個好看又有人文素養的作品,也難怪鄉民們前仆後繼地要湧進來看大師的真跡啊!

晚禱(The Angelus,或稱晚鐘)

離開主展室,看到的都是米勒後期或之後受米勒影響的藝術家作品,看來「拾穗」、「牧羊人」等題材在當時形成了風潮,很多人承其意念也創作許多類似的作品,雖然也都盡善盡美,但與米勒相比仍難望其項背。展覽時間也到尾聲,總覺得有點意猶未盡,此時工作人員開始催促鄉民們離場,雖然我們也想買點紀念品,但被人趕來趕去的 Feel 很不好,隨便買了點磁鐵貼紙就離開了。整個來說,大師的作品無可挑剔,我也相當喜歡這種自然風格的田園畫作,人家常形容美景「如詩如畫」,這次總算是見識到比美景更好看的畫了,因為那不只是表象上的美,還有如「拾穗」、「晚禱」中體會的知足惜福和感恩關懷,這就是看畫展的收穫吧!但最後還是要批評一下,這樣盛大的畫展在事前規劃上實在不大好(可能沒預期有那麼多人),外圍動則要排幾個小時就算了,裡面場地小設備差,參觀動線和賞畫的感覺都會受到影響(追根究底就是人太多了啦,但主辦單位聯合報應該賺了不少),我和阿米去時鄉民已經少了很多,真難想像平常日內外都塞爆人的景象。此外是鄉民的素質,不知道是不是又是一窩蜂,很多觀眾的行為我也覺得沒有水準,像展場內還是有人偷拍照、講手機,沒事要跨線觸發警報器,沒事要硬擠到前面擋住大家視線的,就連買紀念品時都有愛嚷嚷的大嬸,有時錯覺自己是在菜市場而不是畫展裡哩~我想這樣的賞畫環境,可能大師看了都會搖頭嘆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