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NDS 立體方塊 (Rittai Picross; 立体ピクロス)

最近都沒玩什麼遊戲,除了空閒時玩一下 NDS 的「三國志 2」、進行我劉備統一中國的大業外,其他也沒什麼值得一提的。但我們家阿米喜歡解謎類的益智遊戲,在她有興趣的遊戲都全破之際,我找了個「立體方塊」給她試試水溫,沒想到不玩則已,一玩就欲罷不能、關卡一個接一個,雖然沒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但看到她無聊就想拿起來玩的景況,這果然是個好物啊!

由於這款遊戲是日文的,一開始有點規則看不懂,所以要先上網做了一下功課。原來這款遊戲是 Nintendo 官方的原廠大作,之前推出 2D 版就大獲好評,這才改良推出 3D 版。遊戲規則只有幾條,和 Windows 內建的「踩地雷」很接近,每個立體方塊裡都藏著一個「物件」(像地雷一樣,不能敲破),方塊上會有數字標示,提示你這一行或這一列有幾塊是不能敲的,一敲錯就會扣分。但根據提示你如果很有把握那塊是不能敲的,你可以塗上標記(和踩地雷插棋子一樣),要能過關,當然就是敲掉所有冗餘的部份、露出方塊內隱藏的物件(像踩地雷中、找到所有的地雷),這樣就行了!不過嚴格的是,它會限定時間,雖然能容許你敲錯幾次,但敲錯太多就算過關也不能得到高分(星星),也會影響到隱藏關卡的開啟。

先來看看規則(這是本文筆記的重點)。先看下圖左邊,最上和最下兩列都標記「5」,意思是有「五塊連續不能敲的小方塊」屬於答案,那一排也才五塊,所以這兩列統統可以標記起來(不能敲)。根據其他的提示(還有圓圈 2、方塊 3,容後述),敲光其他安全的方塊,就得到隱藏的物件(字母「E」,如右):

當然這個是最簡單的,關卡越難給的提示越少,必須參照前後左右的提示(甚至有時候用猜的),才能正確地敲出答案來。上面提到的實心數字代表的是「連續不能敲」的方塊數(和地雷數量一樣),除了這個規則外,為了增加難度,有另外兩種不確定性更高的「提示」,第一種是圓圈數字(丸數字),第二種是方塊數字(四角數字)。數字仍然代表的是那一列或那一行有幾塊是標的不能敲,而圓圈代表的是那幾塊「不連續」,會分成兩段。方塊數字的意思一樣不是連續的,但是不連續分成三段。看上面「字母 E」的範例可以知道,像圓圈 2 那一行,「2」代表兩塊屬於解答不能敲,但不連續,由於上一個規則(上下兩列都五塊不能敲)、這兩塊又都不連續,所以中間三塊就都能敲掉了!而像方塊 3 那一行,有三塊是解答,又因為上一個規則(上下兩列都五塊)、還要不連續(分成兩段),想必中間那個就是第三塊、另外兩塊就可以放心敲掉啦!(以上範例取自官網教學

當然問題都不會像上面那樣單純,需要搭配一些邏輯和排列來推敲。例如下面的題目,標記了這一列是「4」,表示的是有「連續 4 塊」是不能敲的,因為總共也才五塊、連續四塊不能敲,那麼可能的排列組合就右邊那兩種,而那兩種合併起來,有重複而且能確定不能敲的一定就中間那三塊(可以標記安全),所以你要判斷的就只有是第一塊或最後一塊給它敲下去(中間三塊綠色安全)。

而下面這個題目,標記這一列是圓圈 3,代表有「不連續的 3 塊」不能敲,這次用「消去法」,因為不連續,所以「不可能」是右邊的那兩種連續的樣子,兩種合併起來(負負得正),反過來說沒重複的就一定不能敲啦!(頭尾兩塊綠色安全)

聽起來會很複雜嗎?以上都只是官網給的教學網頁喔(日文,但給小孩看的耶)!實際玩摸一摸就知道了,搞清楚實心數字、圓圈數字和方塊數字三個規則後,搭配觸控筆來敲方塊、做標記,還有旋轉方塊、做縮放檢視,套上清楚的邏輯概念就可以開始玩啦!根據官網提示,這套遊戲有 350 個關卡,我家阿米已經玩快一半哩!如果每一關要花個五到十分鐘,那真的是殺時間的好遊戲(而且可以隨時中斷重玩)!這個遊戲還可以透過 Wifi 下載上傳自己設計的方塊供人挑戰,這樣就算有無限的擴充性了(不過一整個日文,我還搞不懂怎麼做)!雖然益智遊戲一向不是我的菜,不過像這樣的小遊戲(才 32MB),能夠有這麼多變化,還能寓教於樂,有這個創意做出該遊戲的人實在太厲害了!果然任天堂官方推出的遊戲,質量上都有一定的水準啊!

回應: 5

 

2009-04-13

Bloglines 跳槽到 Google Reader

用了好一陣子的 Bloglines 作為線上閱讀 RSS 訂閱文章的工具,期間雖然也看過不少盛讚 Google Reader 的介紹,但實際用起來總覺得不大順手,可能是老狗玩不了新把戲,不能去適應和習慣才是最大的問題吧!好不好用有點主觀,不過近來 Bloglines 一直出狀況,弄得我不跳槽都不行了,於是乎登入塵封已久的 Google Reader、並且詳讀其他人的使用經驗和應用,動手調整一番,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到此算是用 Google Reader 完全取代 Bloglines 了~

首先先鞭一下 Bloglines,說實話也給它不少機會,不過都沒啥改進:

  1. 訂閱內容更新緩慢:自己和朋友都有寫 Blog,但在 Bloglines 上新發表的文章總會延遲好一陣子才出現,如果遇到有時效性的,透過 RSS 來閱讀看到時都 Lag 了。
  2. 部份網站不支援:訂閱後才發現好像某些 Blog 系統的 RSS Feed 在 Bloglines 上讀不到(像是 Yahoo! Blog)、或是內容更新慢到爆(像是 Pixnet),先不管是不是對方網站提供的 RSS 標不標準,透過 Google Reader 來測試都沒有這個狀況,看來癥結應該在 Bloglines 支援性的問題!
  3. 故障率高:除了三不五時看到「水管工」外,Bloglines 的 Reader 是用相當傳統的左右 Frame 分割視窗來顯示訂閱網站和更新內容,有時在左邊明明點到要看的更新,右邊 Frame 偏偏給我 Error 404 的狀況,還要在 Reload 一次才會正常,這應該是服務穩定度不夠、或 Bloglines 對外頻寬不足的現象。
  4. 內容被過濾不完整:我很習慣用 Bloglines 直接閱讀提供完整 RSS 內容的網站文章,人家都大方提供全文 RSS 了,偏偏 Bloglines 會過濾掉部份語法標籤(Ex. iframe, embedded object),常常人家文章中內嵌的影片(或我嵌入的 Google Maps)都會空白一片,同樣在 Google Reader 也沒這個狀況。
  5. 服務功能沒在更新:大家都知道 Google 多人使用的服務功能更新之快(像 GMail、沒事一直出 Labs 新功能),在 Google Reader 經過幾次重大更新後,支持者也大幅成長,用的人多連帶相關應用和外掛也越來越多,反觀 Bloglines,在我用的幾年內,除了搞一個 Bloglines Beta(我也試用過、一樣不習慣),本業 Bloglines 一點長進都沒有,雖然我是老狗,但也還需要一點驚喜啊~

鞭完之後,回頭看看 Google Reader,除了比較沒有以上的問題外,本身強化的搜尋(Google 的本業)、社會化工具(標記、分享、註解)、統計分析都比 Bloglines 強,甚至 iGoogle 也可以直接內嵌,而 Bloglines 的網摘 (Blog Clip) 也可以用 Google Reader 的「星號標記」來取代,除了瀏覽的習慣外,好像也挑不出其他問題,最後詳讀「電腦玩物」的文章:「你為什麼還不用 Google Reader ?新介面與舊功能完整心得分享」,是啊,我為啥還不換,馬上去 Bloglines 上打包一番(把所有訂閱輸出成 opml 檔),當下就搬到 Google Reader 了(匯入訂閱)。

換成 Google Reader 後,總也要比照 Bloglines 的使用習慣稍微調校一番。原來我在 Firefox 裝了一些給 Bloglines 用的附加元件,這時候除了「過河拆橋」把它們移除掉,當然也要找些給 Google Reader 用的,以下整理幾項剛裝的玩意,有新的有空也會直接更新在後(希望):

  1. Google Reader Notifier:比照 Bloglines 的 Notifier,它會在 Firefox 下方狀態列多出一個狀態圖示,告知目前你 Reader 內的新文章狀況,不需要一直開著 Reader 分頁、沒事檢查裡面有沒有新文章,瞄一下圖示就知道了。
  2. Google Reader Preview Working (GPE):用 Reader 看文章最討厭的就是碰到 RSS Feed 只提供一部份(甚至只有標題)、或是 Feed 內容也沒排版亂七八糟的網站。以往要另開分頁閱讀全文(或是透過禁斷秘技:強制全文配信、改訂閱處理過的網址),在 Bloglines 裡我是裝 Lightbox for Hyperlinks、透過 Popup 的 Frame Layer 可以直讀內容(就是把全文 Load 在裡面),不過 Google Reader 似乎沒有這類外掛。所幸我找到 GPE,用類似的辦法,直接在 Reader 裡面多一個「Preview」的連結,一旦碰到這類閹割的訂閱、又想看全文時,點下連結會嵌入一個 iframe、把網頁直接 Load 在裡面,不用切換分頁中斷閱讀、也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內容。(須搭配 Greasemonkey 使用)
  3. Google Reader Favicon ++:這是個小玩意,在 Bloglines 的訂閱列表會顯示該網站的 Favicon (就是出現在書籤標頭的圖示),但 Google Reader 沒有,使用這個外掛圖示就會跑出來。這個 Script 內含另一個套件:Colorful List View,除圖示外在清單列表時會有顏色和 Mouse-over 識別,用 Reader 時畫面會「生動」一點。(須搭配 Greasemonkey 使用)
  4. Google Reader for wider screens:有發現 Google Reader 的右側內容似乎都沒有「滿版」、總會有一塊是空白的嗎?可能是未來要塞廣告、其他應用保留或單純為了保持內容版型,不過在閱讀的時候總空在那邊很礙眼,尤其現在大家都用寬螢幕,那一塊都浪費了。透過這個外掛可以取消右邊的留白、直接把 RSS 內容直接放大滿版,方便一目了然。(須搭配 Greasemonkey 使用)

不過有一好沒兩好,由於 Google Reader 更新很快,以上外掛可能不久就會失效(如果又大改的話),除非原作者有跟著更新,不然就會沒有效果。像上述的 GPE,還有不少網友推薦的其他套件,我一開始裝得很沮喪,因為裝了都沒有用!後來才知道去年底 Google Reader 來過一場大改版,只要在去年十二月以前的相關套件、作者又沒更新的話,該外掛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所以在玩這類套件時,也要注意一下套件最後更新的時間喔!

回應: 3

 

2009-04-09

晨騎五指山

之前幾次和友人約好要去騎車,結果總碰到下雨作罷,繼前個週末又約失敗後,上週再接再厲相約晨騎。本來照例要騎個淡水、八里之類的河濱車道來回,不過聽張姓友人說中山橋施工、橋下車道暫停開放,所以臨時就改路線,挑戰友人講了幾次的五指山路線。五指山近來因單車運動風行變成一個「熱門景點」,甚至不少人以山上「風櫃嘴」為精神指標,好像有機會一定要騎車去「朝聖」一樣。往五指山山頂有三條路:第一條是從外雙溪至善路上,第二條則是從汐止汐萬路上,第三條則是從內湖走產業道路直往山頂,這三條路剛好在山頂交會形成三岔路口,而這個路口也聚集不少攤販和露天咖啡,專門服務單車族或近來漸漸流行的重車族。這次挑戰五指山友人領我們走的,是從他們社區「瓏山林」出門口右轉的山路,沿內溝溪往山裡的小徑(有點像步道),接到內湖往五指山的產業道路往山頂,一方面方便停車集合、可以在友人社區內整裝出發,另一方面能避開內湖上山的擁擠馬路,也算是條往五指山較少鄉民知道的「密道」。

一早五點多起床幫小黑裝上自行車架,載上小白後先接吳姓友人、才往張姓友人的社區進發。這是第一次小黑透過大賣廠車架、馱上兩台自行車(阿米的小小白都放後車廂),沿途雖然很怕車架頂不住、隨便掉個一台車在路上(途中還經高速公路),不過事實證明便宜一樣有好貨,大賣場車架還是能夠頂住兩台車順利到達目的地。出發前先示弱一下,因為自己好一段時間沒騎車(天冷就懶惰)、筋骨疏於鍛鍊,而久久沒騎一來就搞長程山路,想想上次騎長程山路好像是高中吧,所以挑戰五指山心中有點戰戰兢兢。騎經內溝往五指山的小徑感覺很不錯,但後段開始有接連的陡坡,示弱的我馬上祭出低速檔,一路雙腳飛快地騎著車子上坡前進,結果離開小徑接上產業道路後,這時命就快去掉一半了,在呼吸還沒調順適應轉速的當下,還繼續用低速檔上山,抵達第一個 Check Point 土地公廟時,我一整個喘到不行,還好趁吳姓友人去「種芋頭」的時間休息一下,不然真想當時下山好了。恢復體力後繼續向前,我還是繼續用低速檔,騎沒多久又開始有急喘適應不來的情況,怪了,雖然久沒騎,但體力應該沒這麼差啊~此時已經被友人們海放遠遠落後了,死撐歹撐才到第二個 Check Point、另一位吳姓友人社區老爺山莊的入口。

一開始還能強打精神、後來就一整個 weak 了~
20090404 083222 20090404 090846

2009-04-03

Sony Ericsson P900

去年就有打算換手機,不過不像時下阿弟仔是為了追求流行和時尚,單純是因為我的手機:Dopod 575 年老體衰,有三四個按鍵接觸不良,加上通話時常常發生靈異現象(選單亂跳、一不小心就切到通話靜音),待機太短沒事當機,一沒電就來個時間重設,實在讓我不堪其擾,常忍不住想把它丟到垃圾桶去!不過長久以來玩 Smartphone 也是有放真感情進去的,裡面裝了不少實用工具,加上有在保護,手機用了四年外觀還是完好如新,加上心中能取代它的完美手機遲遲沒有出現,所以就讓它一直服役下去,碰到要敲簡訊、當機、通話故障的狀況,反正自己不是手機的重度使用者,忍一忍就算了。農曆年後拿消費券添給阿米換了一隻新手機:Sony Ericsson W890i,她原來的舊手機 P900 自然而然就被束之高閣,想想既然功能都正常,再怎樣應該也比我常罷工的手機強,所以就先接收來用,撐到理想的手機出現再換新的。

這隻手機:Sony Ericsson P900 和它原來的主人很不搭,因為體積龐大笨重不說,操作複雜,上面搭載的是 Symbian 7.0 開放的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和搭載 Windows Mobile 的 575 類似,可以在該作業系統上安裝各種軟體,用的是 1/4 VGA (208x320) 65K 的彩色觸控螢幕,根本就是台 PDA 的樣子,佐以折疊式的數字鍵盤蓋住一半螢幕,加上有紅外線、藍牙、熱插拔記憶卡、30 萬像素相機,在上市時可是夢幻等級的逸品!不過如此強大的手機在阿米手上只裝過 Sony 附的遊戲和字典,而且用一陣子後就不小心摔到地上螢幕爆裂,最後被阿米放棄修理給「收」了起來。一年多前阿米頂替 P900 的手機又壽終正寢,我說服阿米帶 P900 去 Sony 旗艦店送修、花三千塊讓它重出江湖服役直到現在,沒想到最後輾轉落到我的手上。剛拿到這玩意很不習慣,因為內建的 UIQ 2.1 (Symbian 上手機的操作介面) 從來沒碰過,加上這個 P900 早就 Face Out 了,相關資源和討論相當難找,最後花了不少時間做功課才比較瞭解。剛接收時配件不齊全,從頭到尾都只靠抽拔記憶卡來「重灌」手機(還好能熱插拔)。我不會拿這隻手機來上網、聽音樂(耗電)、玩遊戲,所以使用的重點還是在手機通話和訊息、通訊錄管理上,既然有觸控螢幕也別浪費,應該讓操作介面更簡單、人性化(原來 UIQ 那個「程式集」介面和 Palm 的一樣難用),所以就找了一些軟體進行改造,本文順手把改造用到的軟體工具紀錄一下,以備不時之需。(以前在玩 Palm PDA、WM 手機時還沒習慣用 Blog 紀錄心得筆記,當時專精時天下無敵,但多年後想重灌,空有備份或光碟,一切還是覺得很陌生啊~)

以下的軟體和工具,都是先複製到記憶卡、在用內建的「檔案管理員」和應用程式管理來安裝:

  1. Tracker
    這個是重頭戲,當 P900 鍵盤拉開後,會進入全螢幕觸控模式,原來的介面難用到爆,所以我就替換了這個「桌面」軟體:Tracker,好處就是可以在桌面上自己拉捷徑圖示,也有不少佈景主題可以替換,裝完 P900 馬上就脫胎換骨變了個樣子。在找佈景主題的過程突發奇想,觸控螢幕、大圖示?那就搞成 iPhone 的樣子好啦!雖然沒有拖拉的動畫、多點螢幕縮放,長得像就很爽啦~後來有找到一個還不錯的 iPhone 主題,但捷徑沒法替換程式、綁手綁腳的,熱血起來就自己做佈景主題啦!在網路上找了一套 SkinnerPro,花了點時間瞭解 Tracker 佈景主題的原理,熱血幾天終於做出完美的樣子,最後就變成現在 iPhone-Look 的 P900 啦~
  2. Magic Profiles Pro
    現在的手機幾乎都有「情境模式」(Profile),可以快速切換「開會」「靜音」或「戶外」等情境,每種模式能夠設定不同的音量或鈴聲,可是 P900 卻沒有內建這個方便的東西!Magic Profiles Pro 除了提供 P900 情境模式外,還可以調整依日期或時間來切換(像上班時間就切到「室內」,有來電鈴聲就不會吵到同事,而睡覺時切到「靜音」,不漏接電話也不會被叫起來尿尿..),更厲害的,還可以根據「Location」來切換,而這個 Location 是透過手機基地台的 Cell ID 來判斷,因此你可以先紀錄公司附近的 Cell ID,一旦你到公司附近,手機就自己切到「室內」模式,對上下班時間不固定的人特別適用!
  3. Advanced Call Manager
    顧名思義,這個是用來管理「來電」的工具,現在詐騙集團和電話行銷盛行,常常會接到那種隱藏來電號碼或未知來電的騷擾電話,這個工具的別稱為「來電防火牆」,可以幫你擋掉你不想接的電話,而這些被你擋掉的電話,你可以直接送它「忙線音」(就是一直在電話中),也可以建立「白名單」「黑名單」,當某些來電來的時候直接「靜音」(不想接)、或是直接回簡訊通知對方,避免特定號碼來電來的時候造成自己當下的困擾。不過要小心使用,因為我習慣擋掉隱藏來電號碼的來電,結果阿米有次忘記帶手機、用公共電話打給我,就發現我一直在電話中,結果就都接不到阿米的電話(最後被阿米揍了一頓),在使用上還是要特別注意啊~
  4. PowerCalc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比較強大的計算機程式。計算機是手機中最常用的應用工具之一,原來內建的計算機軟體很陽春,臨時要用的時候不夠順手,PowerCalc 除了有精簡模式可以應付一般計算,也還有高級模式可以變成「工程用」計算機,所以裝來取代內建的計算工具。
  5. Quick Contact
    手機要肩負聯絡人管理的重要工作,P900 不像原來的 575 很簡單地和 Outlook Sync(其實也可以,但是我懶得裝那個同步工具),所以換機過程我是透過 Sim 卡複製、從原來的 575 把聯絡人灌進 P900。還好我聯絡人原來就都用英文(因為找電話的時候不用翻頁、只要敲第一個字母就可以方便檢索),所以換手機時通訊錄搬移的問題不大。但也因為我聯絡人都用英文,P900 的內建的中文電話簿分類是用「注音符號」來做中文排序,反倒讓我不方便使用,因此換了 Quick Contact。這是個英文軟體,自然強迫用字母分類,所以我要找電話就方便了,加上它提供比較美觀的電話條列方式、支援 JogDial 滾輪,所以就能取代原有的通訊錄。額外一提該軟體安裝時有另外三個工具套件 (AutoStart, LockScreen, TaskManager),基本上都和通訊錄無關,不想另外裝其他的公用程式可以考慮,但像我會裝其他同質軟體,就不需要裝這些外掛啦~
  6. SMan
    SMAN 是個系統工具,內建很多功能,像是進階的 Task Manager、File Manager,可以幫忙壓縮記憶體、關掉執行中程式,也提供程式檔案的資料明細,拿來做手機的系統管理比控制台強大多了。
  7. FileMan
    雖然手機有內建的「檔案管理員」,但只能管理系統允許你檔案處理的特定目錄(Media Files),讓初期我在玩軟體時受限重重。雖然也可以用 SMan 內建的 File Manager,但有個專屬的檔案管理應用程式還是比較方便。FileMan 有類似 Windows 的檔案總管介面,用起來也相當順手。

以下是我現在 P900 的全螢幕操作畫面,首頁、桌面時鐘、系統設定的頁面

除了以上軟體外,我又補了內建字典軟體的「字庫」,雖然內建有部份小遊戲(西洋棋、接龍),又找來原來 575 上我最愛的數讀 (Sensible Sudoku),可惜一直找不到正宗的寶石方塊 (Bejeweled),不過這樣也都夠了。經過以上的「手術」,這台「小 P」終於脫胎換骨,除了有 iPhone 樣子的介面(畫得好辛苦),其手機通話管理功能也接近我之前 WM 的 575,雖然還有很多應用程式可以玩,但根據之前玩 Palm PDA 和 Smartphone 的經驗,裝再多會用的還是那幾套,與其做虛工浪費時間在 try 軟體,還不如像現在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就好,不然裝的越多、手機越容易當機,弄到和 575 的下場一樣,反倒是得不償失~(其實是資源很少,加上自己懶,也不知道 P900 能頂多久~)

從以前玩 PDA 到搞 Smartphone,其實就有一種感覺,這種掌上型的 3C 裝置,因為平台開放彈性很大,連帶在上面開發的軟體和應用也多(像阿米要我幫他的 W890i 裝個字典,就比較不容易搞定),能做的事和能扮演的角色就更多。像我的 PDA,其實最常做的是「電子書」(我的全套金庸是在 Sony CLIE S300 上全破的),雖然上面有裝遊戲、行事曆(Palm 的「四大天王」),甚至程式開發軟體和資料庫,但帶著它絕大部分都只在跑電子書軟體。後來的 575,有了相機、能播放多媒體、一樣有資料管理工具,甚至有藍牙能連接 GPS,但它還只是個電話,我不會拿它去上網、玩遊戲、看電影(螢幕太小),最多聽音樂吧,雖然還是裝一狗票軟體,但都很少在用。沒想到時至今日,往常「高階」「複雜」的智慧手機,外型功能上越來越棒,甚至還躍升為手機界的主流(看股王的股價就知道),但我很懷疑,大部分買智慧型手機的(iPhone、HTC..),都會和我輩一樣,在上面搞一堆軟體和設定嗎?還是,只不過把它當個能炫耀、看起來時尚的「手提電話」罷了?如果只是打電話、聽音樂、照相之類的,那坊間八九成的手機都能滿足(表現搞不好更棒),用智慧手機還要背著它複雜、笨重、昂貴的原罪,除了流行之外,對一般人來說我還真想不到有什麼好處(有心在上面搞應用的人例外)。就像阿米的這台 P900 單純當手機的話,遠遠不如一隻基本款的行動電話,如果不善加利用的話,以上的原罪不就都白背了嗎?每每在 Mobile01 看到盲從的鄉民們買了時下最流行的智慧手機,結果不適應、不會用後紛紛謾罵出脫的狀況來看,下手前應該還是要有所體認,這種高科技的 3C 產品,畢竟還不是一般鄉民都能駕馭的啊~

回應: 6